【漫談廉潔文化】
家應有“清風”
■ 常玉國
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瓜州縣,流傳著康熙夜夢橋灣城的故事。據傳康熙夢中見西北荒漠有奇景,遂撥款修建方圓九里九的城池,然而,督辦官員程金山父子三人貪贓枉法,僅修了三里三的土城交差。康熙帝震怒,將其父子處死,以程金山后腦骨做“人頭碗”、以其二子頭蓋骨制“人皮鼓”,警示后人。三百年歲月倏忽而過,曾經的橋灣城雖風光不再,但在廉政教育方面,其仍發揮著獨特作用。
縱觀近年來國家機關查辦的相關案件,家庭式腐敗現象屢見不鮮,剖析這些“父子兵”“夫妻檔”“全家腐”等典型案例,可知家風失守是滋生腐敗的重要誘因。廉政家風,已絕非家族內部的私德小事,而是關乎社會廉潔生態與國家治理效能精神基石。
溯源——千年家訓里的“廉潔密碼”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注重廉潔家風教育的典范,他們以自己的言行或家訓,為子孫后代樹立了廉潔自律的榜樣,也為整個社會留下了極具中國傳統家風價值的“廉政基因”。
東漢時期名臣楊震,一生為人正直,清正廉潔。當有人建議他為子孫置辦家產時,他回答道:“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表明了對自身清白的自信,也充滿了對子孫清白的期盼,“遺子孫以清白”也成為后世廉潔家風的典范。
北宋文壇領袖、政治家歐陽修,幼年受母親教誨,銘記父親清廉事跡,一生堅守“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的信條,晚年還將七賢圖精心裝裱傳給兒子,告誡子孫不忘清廉之風。他在家書《與十二侄》中特別囑托侄子任官要“守廉”。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后人皆學有所成、品德高尚。
清代林則徐嚴守權力邊界,對家人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他為家中定下“三不準”:不準下屬遠迎、不準擺酒席、不準索賄受賄。長子赴京趕考時有人贈“盤纏”,他不僅命子退還,更在家信中痛斥:“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爾今日受一錢,便是他日墮深淵之始。”晚年病榻前,他仍叮囑:“我家世代清白,若日后為官,貪一文錢,便不是我林家子孫。”林家百年無一人因貪腐獲罪,其“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風骨,更成為跨越時空的家風范本。
眾多家訓、家書,之所以能夠傳世至今,清輝閃耀,就在于它們共同勾勒出中國傳統廉政家風的核心內涵:“公”與“私”界限分明,“修身”與“報國”緊密相連。
凝視——“清風傳家”的當代注腳
相較于“全家腐”的慘痛教訓,現實中更多家庭正以清正家風抵御侵蝕、涵養正氣,用具體而細微的鮮活實踐,為廉政家風寫下生動的當代注腳。
焦裕祿一生不搞特殊化,臨終前與妻子約法三章:不向政府要補助、不向組織要照顧、不因榮譽搞特殊。妻子徐俊雅堅守遺言,從未向組織伸手,兒女們也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不謀私利。
谷文昌秉持“清白持家”的理念,對家人要求嚴苛。二女兒曾因他的身份被通融免票看電影,他得知后嚴責女兒,令其補票,教育道:“咱們不能因為我是干部就占公家便宜。”在他看來,哪怕是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關乎公私分明的大原則,絕不容許有任何差池。
全國道德模范江遠斌與姐姐江玉珍,是“江家秤”第五代傳人。200余年來,江家恪守“準確公道、分毫不差”的祖訓,不做劣秤、短秤。曾有銀行訂購800桿秤,他們拒絕外購貼標,親手完成760桿且桿桿精準。一位漢陽老人帶三代家人找到其店,要買兩桿秤帶往美國,既是想要留家鄉老字號做個念想,也是以此教育下一代要誠信為人。
“當代愚公”黃大發、“南下干部”呂居永、“最美奮斗者”楊善洲、父子皆為全國先進的李學武家庭……他們既是廉政家風的培育者,更是踐行者,將家風建成抵御誘惑的“防火墻”,映照出“權為民所用”“誠為堅所守”的時代準則。
傳承——把廉正家風融進日常
廉政家風的傳承,從來不是抽象的口號,需融入日常踐行,以自覺為土壤、以智慧為養分,讓廉潔種子代代生根。
黨員干部要做家風建設的“領頭雁”。自身行得正,家人自然以其為鏡。楊善洲將山林留給國家,對家人說“我沒什么留給你們,只有一身正氣”,這種“不留物質留精神”的選擇,恰是廉政家風最生動的注腳。干部需警惕“枕邊風”成貪腐導火索,防止“全家福”變“貪腐團”,主動劃清“公與私”界限,將“廉潔修身”化為“廉潔齊家”的行動。
家庭內部應立規明矩,筑牢“防火墻”。現代家庭可定“廉潔公約”,如不插手配偶工作、不接受不當饋贈等,在相互提醒中強化底線意識。當孩子知曉“爸爸不能幫叔叔辦事”時,正是傳遞“權力姓公不姓私”理念的契機,讓廉政意識從小植根于心靈。
社會層面要涵養新風,搭建傳承“連心橋”。社區可通過“廉潔家庭”評選、家風故事會等活動,讓清廉故事走進千家萬戶;學校可將傳統家訓融入德育課程,讓青少年從“楊震拒金”“包拯家訓”中汲取養分;媒體可挖掘新時代家風典范,讓“夫妻同守廉潔線”“父子共筑清風墻”的故事成為社會熱談。當廉政家風從個體自覺上升為群體共識,便能形成“一人帶動一家,一家影響一片”的良性循環,讓清風正氣穿透窗欞,吹拂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從橋灣城的“人皮鼓”“人頭碗”警示,到新時代“家庭式腐敗”的教訓,歷史與現實反復證明: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濁,則政氣昏。廉政家風從來不是個人的“小情小調”,而是關乎社會風氣、國家治理的“大事情”。
當每個家庭都把“清白”當作傳家寶,每個黨員干部都將“廉潔”視為必修課,當“以廉為榮、以貪為恥”成為社會共識,我們必將筑起抵御腐敗的堅固長城,讓時代清風常拂,讓萬家燈火明亮。這,正是廉政家風穿越千年的價值所在,也是我們面向未來的責任擔當。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