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老板”變身“白菜商”?
“煤老板”變身“白菜商”?
■ 李彬
火爆了十年的煤炭行業似乎一夜入冬。
根據39家煤炭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報,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均有下滑,近8成公司甚至出現負增長。
由于下游需求不振,煤企對鋼廠、電廠這些用煤大戶的議價權已經徹底喪失。
如何賣煤,成為“煤老板”們的心頭大患,包括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在內的諸多公司都開始四處奔波、尋找銷路。
但下游客戶的采購熱情并不高漲。據長安能源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李廷介紹,沿海主要電廠電煤庫存繼續向下逼近1500萬噸,可用天數23.4天,仍處偏高水平。
即使眼下正是“迎峰度夏”的傳統用煤高峰,但整個煤炭市場仍無明顯啟動跡象。
面對困局,煤業不得不放下身段以價換市,打起了價格戰。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數據,環渤海5500大卡/千克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已經從2012年初的797元/噸降至年底的638元/噸,降幅接近20%。
2013年以來,煤價還在繼續下滑。一季度,山西省噸煤綜合售價為546.79元,同比減少43.17元。山東區域電廠5月份電煤到廠接收價再次普降20元/噸。
同時,煤企與電廠之間的博弈已經白熱化。
“電廠存煤爆滿,想擋煤擋不住,只有出臺脫離市場價值的價格擋煤。供煤商越是看到電廠限購擋煤,越要削尖腦袋賠錢供煤。電廠看到降價了來煤還不少,就認為價格還沒降到位,于是再行降價……循環往復。”某行業人士表示。
受此影響,煤企的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前2個月,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4.86%,部分大型企業出現虧損,虧損企業的比例已從去年同期的18%上升至23%。個別企業甚至出現了貸款發工資和推遲發工資的現象。
而就在國內煤企備受市場煎熬之時,進口煤卻在我國市場大行其道。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前4個月進口煤量達1.2億噸,增幅超過30%。
市場低迷,進口煤沖擊、價格下滑,在這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煤炭業的黃金十年已漸行漸遠。(摘自《21世紀網》)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