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設備安全法》:制度更嚴 責任更重
明確安全責任主體防“踢皮球” 新增經濟處罰條款
《特種設備安全法》:制度更嚴 責任更重
■ 本報記者 耿丹丹
小付,混跡于京城電梯維保市場的眾多小老板中的一員,初中未畢業來到北京,從最底層的小工開始,已經在電梯圈內打拼了十余年。他告訴《中國政府采購報》記者,和眾多該行業的小老板一樣,他也多是借靠資質攬活,業務范圍包括電梯安裝、改造、大修以及維保。因為游走于灰色地帶,他的報價更具有競爭力,所以收益比較可觀。
然而,最近他的好日子似乎充滿了不確定性。《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以下簡稱《特種設備安全法》)——我國第一部特種設備安全管理的法律近日正式頒布,并將于明年開始施行。電梯作為主要特種設備,《特種設備安全法》將各方責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并加大了處罰力度。“像你提到的這種借靠資質攬活等行業亂象將會得到有效遏制。”中國電梯協會秘書長張樂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出臺將對整個電梯行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無論是電梯廠家、維保企業還是使用單位,都會更加重視電梯安全。
◆ 各方責任更為清晰
記者認真地對《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行了閱讀和分析。其中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電梯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對其使用安全負責,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特種設備安全管理人員。
這點在現行的《監察條例》中,并沒有涉及。張樂翔表示,不少使用單位選購電梯、選擇電梯維保企業時,更多考慮價格因素,往往只顧眼前利益,選擇了一些價低質差的雜牌軍,這給電梯安全埋下了隱患。此次明確提出了使用單位同樣對電梯安全負有責任,在源頭上有效防范電梯安全事故的發生。
《特種設備安全法》第二十二條規定,電梯制造、安裝、改造、修理必須由制造單位或委托依照本法取得相應許可的單位進行。在這過程中,制造單位要對電梯安全性能負責。也就是說,無論是廠家還是其委托的第三方對電梯進行安裝、改造、維修的期間,電梯出現安全問題,廠家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對于維保,《特種設備安全法》規定應由制造單位或依照本法取得安裝、改造、修理資質的單位進行。但是電梯在使用過程中,電梯制造單位也要對其電梯的安全進行跟蹤,對電梯在維護保養和安全運行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并提供必要的技術幫助;發現電梯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時,應及時告知電梯使用單位,并向相關部門報告。
由此不難看出,不管是廠家自己作維保,還是由維保企業來做,廠家都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近年來電梯事故頻發與責任不清晰不無關系,明確各方主體責任,特別是突出了企業的主體責任,能有效防止廠家、維保企業、使用單位等相關責任主體相互推卸責任‘踢皮球’現象的發生。”張樂翔說。
記者也了解到,近年來電梯事故頻發,一方面原因是安全主體責任不明確,另一方面則是對一些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夠,針對這一情況,《特種設備安全法》加大了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如第八十條的規定,制造單位未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對電梯進行校驗、調試的等違法行為,在責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情況下,將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而此前施行的《監察條例》對上述違法行為,只作出限期整改和通報批評處罰。 第八十三、八十四條,關于使用單位的違法行為增加至9條,罰款上限也從2萬元增加至30萬元。“加大違法成本,讓各方不敢見利忘義,電梯安全更有保障。”安徽評標專家趙國先說。
◆ 廠家加緊市場布局
《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出臺在業內也引發了種種討論。記者在與多家電梯廠家采訪過程中,了解到《特種設備安全法》的相關規定意味著電梯安全形成終身責任制,對于電梯廠家來說,這無疑將是一柄雙刃劍。廠家承擔責任更多的同時,也將得到更多的市場機遇。所以廠家要有危機意識,練好自身內功,提高管理水平,改進服務質量。
江南嘉捷電梯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偉斌表示,《特種設備安全法》出臺后,他們已組織各地分公司,對銷售、售后隊伍進行培訓,針對相關條款展開內部討論,并已經舉辦兩期培訓。
同時,隨著《特種設備安全法》的出臺,國內電梯廠家清楚認識到維保業務的重要性,加大在維保力量上的投入,從而促進國內電梯企業的轉型是他們將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據了解,在國外,由于電梯存量較多、電梯銷售市場相對飽和、舊梯維保市場較大,國外電梯廠家的維保業務所占比例相當可觀。而目前國內電梯廠家更多地還是依賴電梯銷售,維保業務的收入占比很少。對此,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勇明確表示,未來將投入更多人力、技術在維保建設領域,這也將是他們今后發展的重點。同時,由于《特種設備安全法》只是一個大的原則性的框架,各地實施細則還未公布,他們將跟蹤各地情況,根據不同情況及時調整策略。
此外,廠家也開始著手適時調整政府采購市場策略。趙國先表示,目前在實際情況中,政府采購項目多是代理商參與,有些小廠家更是誰幫我賣,就把安裝、改造、維修交給誰來做。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很危險的。《特種設備安全法》出臺后,政府采購市場將從代理商為主的投標模式向廠家為主導的投標模式轉變。廠家直接參與投標將成為電梯采購的大勢所趨。同時,越來越多的采購單位將會對電梯安全愈加重視。某省采購中心負責人告訴記者,較大規模的電梯項目除了要求投標商必須為廠家外,還須在當地設有維保點,質保期從2年延長至5年,并對維保做出更詳細、明確的要求。
朱偉斌表示,正如該負責人所說,這些采購單位會更加主動積極的采購技術指標更好的產品,也將更加看重廠家的服務品質。這對廠家而言,將起到監督促進的作用。
◆ 中小維保企業生存壓力增大
當記者致電采訪小付時,他正在參加由地方協會組織的培訓班學習《特種設備安全法》,雖然對具體內容還不十分了解,卻也明確表示了對未來自身生存的擔憂。電梯維保市場價格戰非常激烈,他們的主要盈利點來自于電梯大修、改造項目。而以后這些項目只能由廠家或廠家委托第三方單位進行,雖然可以繼續做維保業務,但是利潤將大打折扣。而且市場越來越規范,借靠資質攬活將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小付無奈的表示,他和身邊不少同行已準備退出維保市場,另謀出路。
事實上,生存壓力增大的不止是這些灰色地帶的維保企業,對中小維保企業來說,形勢同樣非常嚴峻。“我擔心的是電梯安裝、改造、修理必須由廠家或廠家委托單位進行,這有可能會造成廠家的價格壟斷。”北京電梯商會會長繆步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廠家很可能會通過配件限制、加大管理力度等多種方式提高委托單位的成本,使其無法承擔此類項目。再加上別的單位沒有參與的資格,缺乏充分競爭,那么很可能會造成制造廠家對此類業務的壟斷。另外,在實際情況中,電梯維修保養往往是一體的,相當一部分使用單位有可能為了便于管理,會直接要求由制造廠家或者制造廠家委托第三方公司來維保。
據記者了解,目前北京市內在用電梯近16萬臺,其中60%-70%由維保企業進行維保。維保企業數量就達到200多家,從業人數達到了6-7萬人,多屬于中小企業。這些企業管理、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無序競爭情況比較嚴重。張樂翔表示,《特種設備安全法》會對一些維保企業造成沖擊,但是真正有實力、規模較大的維保企業還是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特種設備安全法》將使整個電梯市場更加規范化,對踏實做事、誠信經營的維保企業來說,是件好事。他也表示,因為維保是一種本地化的服務,維保企業能更好的跟本地實際情況相結合,所以其優勢要大于來自于外地的廠家。
相關鏈接
《特種設備安全法》部分條款
第二十六條國家建立缺陷特種設備召回制度。因生產原因造成特種設備存在危及安全的同一性缺陷的,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應當立即停止生產,主動召回。
第四十五條 電梯的維護保養應當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依照本法取得許可的安裝、改造、修理單位進行。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在維護保養中嚴格執行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保證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并負責落實現場安全防護措施,保證施工安全。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應當對其維護保養的電梯的安全性能負責;接到故障通知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并采取必要的應急救援措施。
第四十六條電梯投入使用后,電梯制造單位應當對其制造的電梯的安全運行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和了解,對電梯的維護保養單位或者使用單位在維護保養和安全運行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并提供必要的技術幫助;發現電梯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時,應當及時告知電梯使用單位,并向負責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的部門報告。電梯制造單位對調查和了解的情況,應當作出記錄。
第一百條 軍事裝備、核設施、航空航天器使用的特種設備安全的監督管理不適用本法。鐵路機車、海上設施和船舶、礦山井下使用的特種設備以及民用機場專用設備安全的監督管理,房屋建筑工地、市政工程工地用起重機械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的安裝、使用的監督管理,由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實施。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