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小金庫
曾國藩的小金庫
■ 張宏杰
曾國藩一年的合法收入,也就是工資加養廉銀不過一萬八千多兩。而他請客吃飯,給京官送禮,以及給戶部的部費錢,每年加到一起,起碼得三萬多兩,遠超過他的合法收入。這些錢都是從哪來的呢?
同治七年底,曾國藩一次北京之行,包括一萬四千兩別敬,共花費了兩萬兩。對于這筆巨款的來源,曾國藩在信中說得很清楚:“已寫信寄應敏齋,由作梅于余所存緝私經費項下提出歸款。”
“緝私經費”出自兩淮鹽運司。不過,鹽運司許多不好處理的開支,也都用“緝私經費”的名義處理,比如他們每年“孝敬”給兩江總督的“陋規”。
從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日曾國藩信中“運司派曾德麟解到緝私經費二千馀金” 來看,鹽運司定期會給曾國藩送來“緝私經費”,曾國藩將其都存放在“后路糧臺”,也就是財政司中。此外,上海海關每月也要送公費給他。
從這封信的前后文推測,曾國藩在“后路糧臺”建有一個“小金庫”。鹽運司送的“緝私經費”,上海海關、淮北海關等送的“公費”,就是這個“小金庫”的金錢來源。
各種官場應酬支出,都是出自這個小金庫。至于曾國藩的養廉銀則存放在布政使衙門,主要供自己家庭開支所用。可以看出,曾國藩對公與私,分得很清楚。
到了直隸后,來源結構也大抵相當,只不過“緝私經費”換成了“鹽規”。直隸總督主要個人收入為養廉銀一萬五千兩,此外還有鹽規二萬兩。這二萬兩鹽規,就好比兩江的緝私經費,是供給總督個人花用的。因此總督的收入來源總計三萬五千兩。而曾國藩自己測算每年大約需花掉二萬二三千兩,這樣,每年還可以省下一萬多兩。
曾國藩和別人一樣收陋規,但是小金庫如果有節余,他不會納入私囊。同治七年,曾國藩北上就任直隸總督。他在“后路糧臺”的“小金庫”剩余的銀子共三萬兩左右。如前所述,這三萬兩小金庫他帶到北京花掉了兩萬。剩下的一萬,怎么辦呢?在曾國藩時代,官員們通常的做法,是把小金庫中節余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向來總督去任時,此款皆入宦囊”。曾國藩卻沒有這樣做。他寫了封信給曾紀澤說:要想辦法捐掉,捐錢的時候,還一定不要留名。
曾國藩曾經說,別人都愿意享有大名,他不愿意,也不愿意別人叫他清官。曾國藩的想法很簡單,名聲太大,容易引起別人的注目和指摘,不利于自己踏踏實實做大事。
在直隸總督任上呆了不到兩年,曾國藩回任兩江時,發現自己積攢了“俸馀三萬金上下” 。這筆錢一部分要帶進京中作為“別敬”及其他應酬費用,除此還有剩余,他不打算納入私囊,而是像以前一樣以散錢為處理之法:“鹽吏占費將馀千金,余不欲以之肥私,可以四百捐育嬰堂,馀分給諸人(五巡捕各五十,內戈什各三十,外戈什及上房仆婢酌分)。”
(摘自2013年第26期《 瞭望東方周刊 》 )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