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產業:從“種子”到“果子”
再制造系列報道④
再制造產業:從“種子”到“果子”
——訪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勝
圖為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里的機器人。攝影/吳敏
圖為朱勝介紹我國再制造發展歷程。
■ 本報記者 耿丹丹
10月9日,北京再次被霧霾籠罩,污染嚴重。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再制造產業發展與我們頭頂上的藍天有何聯系?“目前70%的空氣污染是來自于制造業。而再制造產業的發展為降低污染提供了可能性。他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產品附加價值,減少制造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對助力藍天工程是有極大的價值和意義的。”當天,在再制造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朱勝主任對記者說道。
近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等五部委下發《關于印發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旨在擴大再制造產品影響,支持再制造產品市場推廣,實現再制造產業規模化、規范化發展。這一消息對作為實驗室的當家人——朱勝而言,有著更多特殊意義。“目前,我國再制造產業的技術在國際上是先進的,而且該產業已經從‘種子’發展到了‘果子’階段。”朱勝說。
最大限度挖掘產品價值
“As good as new,as strong as ever。(質量像新的一樣好,性能像過去那樣強)”朱勝用幾個英文單詞作為開場白來介紹再制造產品。他告訴記者,再制造是將廢舊機電產品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專業化修復或升級改造,使其質量和性能恢復到新品的批量化制造工程。
“再制造的特征就是‘兩型社會五六七’。”他進一步解釋道,再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原型新品, 有的還超過原型新品, 而成本只是原型新品的50%左右,節能達到60%左右,節材則達70%以上, 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 從而有力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在朱勝看來,再制造既是一種先進制造手段,也是一種綠色制造手段。“通過最大限度地挖掘附加在產品上的價值,實現‘三贏’。”再制造產業在節能環保的同時,又讓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用戶花少量的錢買質量特性等同于新品的產品。
技術水平不低于歐美國家
為了讓記者能夠更易于了解再制造產業領域的尖端技術,朱勝熱情地帶記者參觀了實驗室,深入淺出的講解讓記者了解了再制造的流程和技術,再制造出來的成品也讓記者對再制造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在實驗室里,記者見到了再制造毛坯無損檢測和壽命評估儀器。“對于這些設備,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實際應用效果很好,在國際上也絕對是拿得出手的,而且填補了國際空白。”朱勝為記者介紹道,“這也是再制造前期的關鍵技術。”他以一張白紙為例,為記者做了形象地講解:將白紙用力撕扯,雖然沒有撕開,外觀并未發生變化,但其內部已經產生應力,這樣的白紙如果再被撕扯,將會很容易斷裂。所以如何判斷回收件比如像汽車的曲軸等內部是否已經產生應力?其剩余壽命有多長?這是一個全世界再制造面臨的共同難題。而實驗室研發的儀器,很好地解決了再制造的一大技術瓶頸。
攻克了再制造回收件的損壞程度檢測難題以后,接下來就是修復的問題了。據了解,目前歐美國家所采取的再制造技術以“換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為主。對于損傷程度較重的零件直接更換新件;對于損傷程度較輕的零件,則利用傳統的車、磨、鏜等機械加工手段,在改變零件尺寸的同時恢復零件的幾何精度,再與加大尺寸的非標新品零件配副。朱勝也表示,這種再制造的模式相對來說較簡單,但是存在較明顯不足,如舊件再制造率較低、浪費較大等。
而中國特色的再制造模式是在歐美“換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上將“表面修復和性能提升法”作為再制造的主要技術方法,同時又結合無損檢測、表面工程和熔覆成形等先進技術,在恢復零件三維尺寸的同時,又提升了其整體性能。
“我們的再制造率能達到70%-80%,而在歐洲也只有60%-70%。在全世界再制造領域,我們與歐洲、美國形成了三足鼎立。我們的再制造技術和產品都是可以信賴的。”朱勝對記者表示,盡管如此,國內多數用戶對于再制造產品存在誤區,信心有待加強,所以更需要政府采購引領綠色消費觀念。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
中國再制造技術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實驗室成立以來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據了解,實驗室自2003年正式成立運行至今已有10年。“我還清楚地記得實驗室通過驗收那天,正是北京非典被解禁的第2天。來自國內多所大學、科研單位的專家齊聚北京見證了這家國內再制造行業級別最高、科技含量最高的實驗室的成立。”朱勝回憶道。
10年里,國內再制造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相關政策法規制定以及核心的再制造技術都出自于該實驗室。據了解,實驗室里的研究人員出版了《再制造與循環經濟》、《再制造設計理論及應用》等34部專著,先后被授權國家/國防發明專利55項,受理98項;制定出臺國家標準3項、立項在編6項。對此,歐洲再制造中心主任、德國拜羅伊特大學Steinhilper教授評價道:“實驗室對于推動中國乃至全球再制造產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最終需要走出實驗室,轉化為生產成果。“再制造需要從種子到果子。”朱勝是這樣來形容再制造技術應用推廣的。目前,實驗室與一汽集團、重汽集團、山東能源集團、中聯重科集團、徐工集團、貴州機電集團等企業建立了合作。其中某企業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示范試點項目中,將剩余壽命評估及無損檢測技術、自動化表面工程等再制造技術,運用于生產線生產,可對斯太爾缸體主軸孔、缸體缸孔、曲軸、氣門、連桿大頭孔等零部件進行再制造,該企業已累計再制造發動機5萬臺,創造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