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治理激發汽車產業正能量
污染治理激發汽車產業正能量
■ 本報記者 梁帥
近日,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該項資金是為了貫徹《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而設立的。
行動計劃中,涉及優先發展公交、淘汰黃標車、限行限購、鼓勵新能源發展等多方面。汽車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將有利于汽車產業的發展。
限購還是不限
對于該不該限車治理污染,業內有著不同的聲音。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汽車帶來的污染十分嚴重。據北京市環保局數據顯示,機動車尾氣排放、燃煤、揚塵對PM2.5貢獻率分別為22.2%、16.7%和15.8%,是當前影響北京市空氣環境質量的3大重要污染源。
10月16日,北京市通過了更為嚴格的限行方案,根據《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當發布空氣污染紅色預警,北京市機動車將實施單雙號限行措施,各級黨政機關公車在執行單雙號限行基礎上,將整體停駛80%。“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已被證實能致癌的物質達100多種。更為嚴重的是,機動車排放屬低空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更加直接。”在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處長李昆生看來,治理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已刻不容緩。
然而,從汽車產銷的角度來看,業內專家并不完全贊同簡單以限購的方式來實現治理污染、甚至治理擁堵的目的。
數據顯示,為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先后實施了汽車限購。以北京為例,在實施限購政策后,新車銷量減少了52萬輛,同比下降了56%,汽車商品零售額下降了25%。這對于本已進入低速增長期的汽車產業來說無疑造成了不小的壓力。為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表示,如果由于限購造成汽車銷量的下降,勢必會對全行業的產值,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產生影響。他認為,限購政策對于空氣污染的作用有限,限購政策限制最多的是私人購買的汽油車,但是據統計,汽車排放的尾氣對于增加PM2.5的貢獻不足10%。
化壓力為動力
董揚從汽車產業發展角度提出了4點建議,分別是借鑒發達國家采取經濟手段治理擁堵經驗,科學選擇限行措施;重新構建適應汽車社會的城市規劃和交通發展戰略;進一步鼓勵舊車報廢,推進以舊換新;加快汽車稅收體系改革。
董揚的建議在行動計劃中得到了印證。該計劃指出,加快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并明確了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黃標車,基本淘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的500萬輛黃標車。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國范圍的黃標車。
如何化壓力為動力解決環保政策與汽車產業發展中矛盾呢?業內專家指出,可以從國家的總體規劃中找出答案。首先,行動計劃指出,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這就意味著,限購在短時期內仍是治理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從另一方面來看,行動計劃指出可以采取直接上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這就為企業未來發展指出了方向,既優先發展新能源汽車,企業應適時調整傳統燃料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的比重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其次,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公交、環衛等行業和政府機關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的比例達到60%以上。隨著老舊車輛的淘汰和購置新能源環衛車、公交車需求的逐步增大,推行環保政策的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市場良機。
“政策往往體現了產業發展的引導方向,在轉變中有點困難是正常的。處理好矛盾的關鍵在于主動應對,企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積極研發新能源產品,這樣既可以抓住市場先機又能為環保做貢獻、發揮正能量,何樂而不為呢?”該專家最后表示。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