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黃牌” 工信部加速汽車產業重組
亮“黃牌” 工信部加速汽車產業重組
48家車企登上《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1批)》名單,2年銷量決定生死存亡
本報訊 記者梁帥報道 如果在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連續2年內年銷量為零或極少,吉林通田汽車有限公司、石家莊中博汽車有限公司等48家車企將被暫停《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且不得辦理更名、遷址等基本情況變更手續。工信部網站日前公布了這48家企業的名單。
此次工信部網站發布《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1批)》名單,被汽車業內形象地比喻為對這48家車企的“勸退”,業內人士認為,此舉表明汽車產業重組進入實質性階段,進程將不斷加快,汽車生產領域資質“亂象”將逐步理順。
盡管此次“勸退”表面是以銷量為依據,考核銷量不達標的企業,但實質是為了解決因汽車企業生產資質“終身制”帶來的諸多問題。據了解,早在去年7月工信部就發布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今年年初,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12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更是將汽車業列為9個兼并重組重點行業的第一位,并提出了到2015年,前10家整車企業產業集中度要從2010年的82.2%提升至90%建成3至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奮斗的目標。
工信部統計數字顯示:目前我國有各類車輛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汽車整車企業有171家(按集團統計77家)、摩托車120家、專用車900多家、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35家。在這1000多家企業中有一批企業一直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長期以來,這類車企沒有依據市場規律“自生自滅”,而是提供了業內所謂的“殼”資源,車企跨地域擴張時,往往通過收購“殼”資源獲得加快審批的捷徑。要實現《指導意見》提出的目標,這些具備汽車生產資質但實際生產、銷售能力不強的“邊緣”企業就成為了重組的重點目標。
作為考核企業的重要指標,“銷量為零或極少”中的“極少”是如何量化的呢?《通知》明確“連續2年年銷量為零或極少的生產企業”是指,乘用車少于1000輛、大中型客車少于50輛、輕型客車少于100輛、中重型載貨車少于50輛、輕微型載貨車少于500輛、運輸類專用車少于100輛、摩托車少于1000輛的汽車生產企業。
關于兼并、重組對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朱福壽指出,“汽車產業發展要遵循基本規律,這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從過去的跨國汽車公司的歷史看,提高中國汽車產業集中度是大趨勢。集中度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汽車集團重組和消化一部分企業,另一方面需要淘汰或者關閉一些企業。”
據了解,因為國內的汽車產品投產前必須通過工信部審查,符合技術安全標準納入公告管理目錄后才能獲準生產,所以如果公示期內(即從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止)這48家車企未能達標,就意味著只能進入破產程序。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