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管機構批量集中采購的機遇與挑戰
垂管機構批量集中采購的機遇與挑戰
人民銀行、海關系統、稅務系統等垂直管理的采購單位,其分支機構覆蓋全國各地省市縣,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狀況均存在較大差異,如何應對批量集中采購執行中面臨的采購需求制定、數量匯總以及后期履約跟蹤問題,成為業內討論熱點。
機遇與挑戰
垂直管理單位機構龐大,對批量采購的需求制定、數量匯總及后期履約跟蹤等提出挑戰。
三個重要問題
1.標準化及電子化。
2.采購執行效率。
3.采購結果“物有所值”。
處理好三種關系
1.批量集中采購同協議供貨的關系。
2.價格同質量的關系。
3.集中同分散的關系。
■ 閆巖
2005年開始,協議供貨成為政府采購活動中一種頗受各級采購單位歡迎的采購模式,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被廣泛認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協議供貨在實踐中暴露出種種問題,而問題的積累引發了政府采購模式的變革。
2011年政府采購行業開始了批量集中采購模式的嘗試和探索。批量采購就是對一些通用性強、技術規格統一、便于歸集的政府采購品目,由采購人按規定標準歸集采購需求后交由集中采購機構統一組織采購的一種采購模式。國管局、中直機關、人民銀行等幾大單位的采購中心均開展了批量集中采購工作,第一個年度的試點工作即收獲了豐碩的成果。
機遇與挑戰
批量集中采購模式將原先采購人與供應商之間的點對點關系轉化成了點對面的關系。這種看似簡單的轉變其實對采購機構、供應商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人民銀行、海關系統、稅務系統等垂直管理的采購單位,其特點是分支機構覆蓋全國各地的省市縣。各個分支機構的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經濟狀況均存在較大差異。廣闊的機構覆蓋面對批量采購的需求制定、數量匯總以及后期的履約跟蹤等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在需求制定方面,垂直管理單位機構龐大,各級機構因經濟能力、氣候環境、能源供應穩定等方面的不同,對配置標準制定的科學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最大限度地歸集統一需求,又要適應各級分支機構的客觀情況。
在采購實施及后續服務方面,因垂直機構規模龐大,而批量采購產品的應用時效性又很強,需求匯總和履約監督管理都有著巨大的工作量,同時采購實施效率也是影響各級機構對采購工作優劣評價的直接因素。一套完整的電子化系統將為批量采購工作的全過程提供良好的支撐,然而目前可以適應現行批量集中采購模式的電子化系統均處于摸索建設階段。完整的電子化系統需包括品目發布、需求匯總、中標結果發布、到貨物流跟蹤、驗收付款、售后服務反饋以及備品備件訂貨功能等,目前急需一套電子化系統為批量采購工作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與支持。
對于產品原廠商而言,要從戰略及內部結構上適應批量集中采購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原廠商針對批量集中采購項目采取大客戶部點對點的銷售和售后管理模式,各地的政府單位按照屬地化的原則由其當地人員負責,銷售和服務業績考核也按此方式管理。開展批量集中采購以后,這種點對點的結構瞬間轉變為點對面的結構,上級機構統一招標采購,而最終用戶依舊是各地的下級分支機構,原廠商按照現有體制,招標單位歸屬地的銷售人員統一負責各級分支機構的銷售和售后工作。原廠商內部隨即出現了脫節問題,設備后期的維護以及備件供應全部由原廠商的各地部門負責,各地銷售人員沒有銷售業績,卻要背負相應的售后維護工作,工作沒有積極性,出現了批量采購的產品售后服務不到位,備品備件無庫存調運周期過長等一系列問題。
關注三個重要問題
批量集中采購標準化及電子化問題。采購組織單位需借助相關技術部門、需求部門、行業協會等力量,制定合理的產品需求標準與資產配置標準;組建包括集中采購機構、采購人、評審專家、供應商代表等在內的標準配置起草小組,定期更新配置標準;同時研究建立相應的電子化采購系統,滿足從需求標準發布、需求匯總直至售后服務反饋全流程的應用。
采取靈活多樣的采購方式,不斷提高批量集中采購的執行效率。批量集中采購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效率問題。這需要集中采購機構和采購管理部門進行創新和改革,通過靈活多樣的采購方式,提高采購效率。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促進廠商內部管理機制轉變,批量集中采購結果要注重體現“物有所值”原則。目前,無論是在中央還是在地方的政府采購活動中,強調程序合法和注重低價中標,忽視了采購結果的綜合評價,產品廠商內部管理機制的滯后將很難提供真正的“物有所值”產品與服務。因此,我們既要避免采購高價高性能產品造成的浪費,又要避免片面強調低價中標忽視綜合效益的情況,提倡厲行節約,最大程度地體現“物有所值”原則。
處理好三種關系
批量集中采購同協議供貨的關系。協議供貨退出歷史舞臺還為時過早。實際操作中小額、零星采購一直存在,而且在短期內不會消亡,因此,具備“采購效率高,采購操作成本低、周期短、供貨快”的協議供貨方式有其生存的空間,同時,由于批量采購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制度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磨合和完善,且不是所有通用的政府采購品目都具有技術規格統一、便于歸集的特點,還有些品目自身價值過低。因此在較長一段時間,協議供貨將與批量采購共存,一并在政府采購舞臺上發揮各自的作用。具體而言,協議供貨采購模式較適用于非固定資產類的低值易耗品采購,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對產品本身價值的影響,保持供應商對采購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批量采購則較適合固定資產中規格較容易統一,物流成本對產品本身市場價值改變不大的物品。
價格同質量的關系。推行批量集中采購的直接目的還是解決價格和防范超標采購等問題,進而促進節約型機關建設。從實踐來看,也確實收到了預期效果,2011年配置標準相對統一,預算節約率達到了15%-40%。但批量集中采購也帶來了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下降等問題,因而,對采購物品是否物有所值還是需要綜合預算、市場、配置標準等各種因素進行統籌考慮,找到最佳契合點。
集中同分散的關系。批量集中采購強調集中,要經歷集中需求、集中購買、分散供貨三個環節。相比協議供貨,批量集中采購將分散的需求集中成批量的需求,將分散的購買化為統一購買,導致原有供應商與采購人一對一的服務關系變成了一對多的關系,必然帶來廠商的供貨、配送壓力大增,也直接影響效率。集中和分散的度需要結合實際探討。
相對協議供貨而言,批量集中采購模式實際上是對集中采購的深化詮釋,解決好批量集中采購所面臨的挑戰,必然能夠使市場競爭更為充分,為政府采購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集中采購中心)
責任編輯:lilei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