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巔:借力社會責任黃海“彎道超車”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
我們通過開發生產低速電動車、對傳統汽車積極進行節能減排改造、發展液化天然氣清潔能源汽車等3項措施,進一步提高黃海發展綠色和諧交通的實力。——李進巔
■本報記者 趙環宇
“民生與環保是汽車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全國人大代表、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在兩會期間大聲疾呼。
那么,企業應如何承擔起這份責任?這是否會成為民族汽車企業實現“彎道超車”的一次重要發展機遇?本報記者于日前走進遼寧曙光集團旗下的黃海汽車——一個與共和國同齡的民族汽車企業,獨家專訪了集團董事長李進巔。
何謂民生衣食住行
《中國政府采購報》:在兩會期間您明確表示:“民生與環保是汽車企業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如今“民生”已經成為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個概念,但是似乎每個人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您如何理解“民生”這一概念?您認為什么問題可以構成“民生問題”呢?
李進巔:我認為簡單來說,民生就是大多數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我們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行”就占據了四分之一的分量。那么“行”所涉及的無非就是路和車。
首都北京被戲稱為“首堵”和“堵城”絲毫不為過,道路擁堵到可以用癱瘓來形容。當擁堵成為百姓出行的障礙時,當學生們無校車可坐,或是坐上了存在安全隱患的“奪命校車”時,“行”所涉及的民生問題不是顯而易見嗎?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說的這些我確實深有體會,可以說“堵”的不是車,“堵”的是心。而對于一些問題校車帶給我們的沉痛的教訓,這些民生問題您認為民族汽車工業能夠承擔嗎?
李進巔:坦率來說,與國外發展了上百年的汽車工業相比,研發能力、生產規模、發展的成熟度等方面的實力的確是民族品牌的短板。但是我們有自己的優勢,我認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現狀適應中國的現實情況。
首先,民生就是大多數人的基本需求,以私家車為例,我們現在要解決的是大多數人有沒有、能不能的問題。以中國目前的道路情況,追求最高時速280公里的車有什么意義?其次,我們再說校車問題,在農村,中小學學生交通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用觸目驚心來形容絕不為過。問題的嚴重性在于,發生中小學學生交通安全事故絕非僅此一例,在我國平均每天有近40名中小學生死于道路交通事故,這也是我為什么把它作為今年提案的主要原因。而在城市,校園門口是交通擁堵的難點,難在哪里?難在校車資源的缺乏。
所以說,中國的汽車工業發展水平是可以滿足大多數老百姓的基本需求的,問題的關鍵在于政府如何給予資源上的調配。
三大布局彎道超車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曾經講過,不要只想摘天邊的玫瑰,而不理睬身邊的鮮花。一步登天雖好,卻難成正果。如何理解您這句話的含義?
李進巔:發展低碳經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但是,面對共同的發展方向,每個國家的發展路徑卻是不同的。事實證明,凡是取得明顯成效的,無不與本國的具體國情相吻合,無不從本國的資源狀況、經濟基礎、技術實力等實際情況出發。而這正是我們的不足,忽視了愿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國外汽車工業發展的百年歷史我們無法追及,但是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而非一味仿效,去奢求天邊的玫瑰。以純電動車為例,當前市場在售或即將進入市場的純電動轎車基本都是高端電動車,價格大都在15萬元以上,甚至有的達到20多萬元,即便是享受國家高額補貼,但大部分人還是覺得價格偏高,同時擔心充電設施不配套及電池的續航里程短、更換價格貴等問題,導致企業已上“公告”的純電動汽車遲遲無法推出市場。
相反,低速電動汽車因為價廉物美,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在電動車的研發上我們與國外是同步的,這就是身邊的鮮花。低速電動車在中國有巨大的消費市場,我認為這就是要找到的點,然后迅速形成規模,形成市場優勢,再從市場優勢向產業優勢發展,最終形成技術優勢,這才是彌補我們有待成熟的過程。
《中國政府采購報》:您所描繪的戰略圖是:不死守狹窄的高端市場,而應該去開發符合廣大老百姓真正需求的廣闊市場。借助市場優勢,形成產業優勢,最終實現技術優勢。這是否也是民族汽車企業與洋品牌的競爭中的一次“彎道超車”的機遇呢?
李進巔:可以這樣理解,我前面所說的是準確認識那個“彎道”在哪里,然后就要解決如何超車的問題。目前,我們通過3大舉措,進一步提高黃海發展綠色和諧交通的實力。
一是開發生產低速電動車。當前,國內大部分城市城區車速限制在70公里/小時以內,低速電動汽車售價在3-5萬元,車速在80公里/小時以內,充一次電可行駛100—150公里,總使用成本不到傳統汽車的1/4。國產的物美價廉的低速電動車是城市最經濟、最環保、最易推廣的、老百姓買得起、用得起的交通工具。
從現實角度來看,發展低速電動汽車是推動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化、開啟電動汽車大規模消費市場的最佳選擇;從長遠發展來看,通過低速電動汽車的技術升級,提升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又是未來發展高端電動汽車的必要階段。在發展電動汽車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優先發展低速電動汽車更符合我國的現實國情,也更有利于電動汽車的推廣應用。發展電動汽車不要一下子把目標定得很高,而要從我們的實際出發,貼近市場需求。目前我們已經與中國南車電動車公司合作,優勢互補,打造中國新能源客車的航母。
二是對傳統汽車積極進行節能減排改造。通過從德國引進的技術,我們對傳統客車進行了輕量化改造。一輛11米至12米長的客車可以減重1噸多,油耗從百公里27公升左右降至23公升左右。改造后的客車堅固性不變,舒適度有所提升。通過這樣的節能改造,既節約了鋼材,又降低油耗,減少排放,目前經過輕量化改造的客車已經投放市場。
三是發展LNG(LiquefiedNaturalGas液化天然氣縮寫)清潔能源汽車。LNG汽車的有害排放比燃油汽車降低約85%左右,綜合碳排放降低約達95%左右,減排效果非常顯著,是現階段理想的替代燃料。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發達國家的重視。目前,包括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內,在一次性能源消費中對天然氣的使用率,世界平均約占40%左右,而我國只占3%左右。作為國內公交客車的旗艦品牌,丹東黃海客車已成功開發出多款LNG城際及短途旅游MPB系列客車,并已批量投放市場。
《中國政府采購報》:我們看到您帶領著曙光汽車集團,包括旗下的黃海汽車正在踐行一個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以自己的方式破解民生難題。能否請您再提出一些建議,如何為像曙光這樣的企業打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促進企業更好地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李進巔:其實在今年的兩會上,我就結合我的工作實際,提出了很多關于破解民生難題的建議和提案。我認為涉及民生的問題就是公益事業,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調節,政府應該以有形的手,行使職能,發揮作用。
《中國政府采購報》:再次感謝您,我們也期望曙光汽車集團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加傲人的業績。
【記者手記】為造福而造車
7點鐘,晨霧尚未散去,昨夜的雨讓驅車前往丹東的路面依然濕滑,一種探秘的心情,讓記者既興奮又迫切,卻不知疲憊。
吸引記者前往的并非那座位于遼東半島,地處鴨綠江與黃海交匯處,中國最大最美邊境城市——遼寧丹東的美景,亦非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紅色經典記憶,而是那為抗美援朝前線修過坦克,與共和國同齡的民族汽車企業——黃海汽車。
如果將全國人大代表、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讓黃海汽車重煥生機的總設計師——李進巔放在車間里,沒人會把這位身著工裝、并無出眾外貌的老總與其他工人區別開。執掌一家年產值上百億元的企業,他的身上沒有霸氣,有的只是他的直率帶給人的感動。
出身寒微的他,16歲靠拉車養家糊口,40歲時才有了自己的一個小作坊——曙光機動車配件廠。1985年,在建廠之初,他就為村辦小學捐款1000元,并資助了4戶貧困家庭,歷年來各種捐款逾千萬元。
談及這些,李進巔只是平靜地說:“曙光是土生土長的丹東企業,我現在已經到了懷舊的年齡,感恩的心也越來越強烈。”
而談到民生、環保等問題,這位全國人大代表則略顯激動,“你說還有什么能比我們的下一代更重要?”在談到校車事故的那些教訓時,他直言“心痛”。在兩會期間,他通過調研提交了加強我國校車管理的提案。打造代表中國最高品質校車也成為曙光集汽車團的社會責任。
他說他將曙光汽車集團看作自己的孩子,而這位“父親”給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黨性教育。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曙光集團的黨建工作始終是李進巔的工作重點。他坦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曙光有過低谷,但從未迷失。
曙光汽車集團始終將“創造效益、造福社會”看作自身使命,而這位掌門人也無時無刻不在以造福社會的心境打造著中國人的汽車夢想。(趙環宇)
【相關鏈接】黃海綠色交通之路
2003年,黃海開始CNG客車的研發,并很快就擁用了系統的天然氣客車設計技術以及豐富的制造經驗。
2005年,由黃海推出的CNG公交車已在北京、石家莊、西安、銀川等多個城市熱銷。
2006年,黃海客車確立了丹東黃海新能源客車發展的技術路線,開始進行混合動力以及純電動車等新能源客車的研究與開發工作。
2007年,黃海客車研究院電動車研究所正式成立。黃海客車已成為我國新能源產品最為齊全的客車制造企業之一。
2008年,在認識到LNG汽車具有續駛里程長、自重更輕的特點,使用更安全、更環保、加氣站建設不受供氣管網的限制等優勢,黃海客車又果斷地確定了以LNG為集團清潔能源產品的首選燃料。
2009年,黃海客車首批獲得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準入資格,10米以上大型天然氣客車產量位于國內北方區第一位,產品銷往國內各省市并遠銷東南亞、南美等海外地區。
2010年,LNG加氣管網城市不斷增加,黃海客車敏銳抓住這一細分市場,又創造性地開發出國內第一款大型LNG城際客車,同時形成系列化擴展,目前已有多款LNG城際及短途MPB批量投放市場。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