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大群:百年IBM創新中國
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
IBM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繁榮發展的全過程,而且親身參與了中國信息產業和商業環境的發展和建設。我們為自己對中國的貢獻而感到驕傲。——錢大群
■本報記者 陳昂
也許有人不知道國際商業機器公司,但一定知道IBM。也許有人不知道IBM是以制造和銷售機械儀器的家族型小企業起家,起初的產品是機械制表機、打卡機,甚至還銷售過食物攪拌機,但一定知道Thinkpad品牌以及智慧的地球理念。與同時期大型公司紛紛落寞所不同的是,惟有藍色巨人IBM基業長青,在2011年走過第100個年頭。
在這100年里,IBM與中國的關系可謂源遠流長。早在1934年,IBM公司就為北京協和醫院安裝了第1臺商用處理機。1979年,IBM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真正來到中國。同年,在沈陽鼓風機廠安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1臺IBM中型計算機。這之后,IBM與中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就在IBM百年華誕之際,IBM大中華區董事長及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于近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他自豪地說:“IBM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繁榮發展的全過程,而且親身參與了中國信息產業和商業環境的發展和建設。我們為自己對中國的貢獻感到驕傲。”
“時刻準備改變自己”
“時刻準備改變自己。”踐行這句誓言的IBM成就了百年輝煌。僅近20年來,IBM就經歷了4次成功轉型,使IBM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IBM正在進入轉型變革的智慧階段,立志成為引領新一代信息產業的智慧企業。
錢大群向記者訴說起IBM在中國發展的例子,“IBM在中國經歷了2次大轉型。第1次是業務轉型,與IBM全球同步,完成了從一家計算機硬件公司到一家集軟件、服務及硬件為一體,高附加值業務驅動的公司。第2次是角色轉型,與中國的發展同步,把IBM中國從單純的銷售,轉型為硬件生產基地,然后,隨著研發創新、服務中心和采購中心的進入,今天的IBM中國已經成為IBM全球的一個集業務、創新、服務、采購、制造于一體的中心,在IBM全球各大區中是位居前5的重要力量。”
一組數據更能說明IBM一次次轉型的成功。據錢大群介紹,1993年,IBM的營業收入連續3年下滑,從1990年的690億美元下滑至1993年的630億美元,其中1992年虧損80億美元,股價從1990年的120美元左右跌至最低41美元?,F金流從1990年的50億美元變成1993年的負30億美元,信用評級在一年里連跌5級,距離垃圾股咫尺之遙。而今天,IBM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美元,每股攤薄收益11.52美元,連續8年實現2位數增長,自由現金流163億美元,IBM股票交易創歷史新高。在創新方面,IBM在2010年獲得了破紀錄的5896項專利,數量超過惠普、微軟、甲骨文、EMC和谷歌的總和。”
錢大群表示,IBM在中國轉型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要稍稍比趨勢提前一點。因為中國發展非常迅速,變化也非常快,因此轉型要有提前量,否則會趕不上變化。“比如,1995年,IBM在中國設立研究中心,這是IT行業里第1個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的企業,因為IBM注意到中國有大批優秀的工程師和科研人才。后來,跨國企業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成為一種趨勢,但是IBM走在了最前面。今天,IBM在中國的軟件開發團隊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一,IBM的研究院是創新落實智慧地球的關鍵力量。2010年,IBM還把全世界第1個物聯網創新中心建在了中國,將在中國‘十二五’和物聯網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但是,IBM貫穿轉型惟一不變的就是始終堅持公司的核心信念。”錢大群坦言,對IBM來說,一是要開拓信息科技,解決商業和社會的重大挑戰性問題。二是要不斷追求公司的現代化和全球化。三是要貢獻社會,讓世界更加美好。這3點在下一個百年仍要堅持下去。這就是IBM永遠不變的企業DNA。
善工善制善世
錢大群是在2007年回到IBM中國的,他見證了中國從加入WTO到金融危機前的那段巔峰發展階段。他回憶說:“那時候,中國企業家也談轉型,但主要是為了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但現在,情況已經完全變了,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經濟環境進入到一個復雜多變的時期,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轉型不僅是件利好的事情,而且關系到企業能不能存在和發展下去。”
錢大群認為,IBM轉型的關鍵是決心和智慧,堅持變與不變的藝術,在中國被總結為“善工、善制、善世”。簡單地說,善工指的是堅持科技創新,率先邁出第一步。企業始終保持創新變革及持續轉型的本質,這是善制。善世則蘊含對未來的思考,細微到如何讓每筆數據分析和傳遞都能實現生活改善,產生應有的價值。
緊接著,錢大群向記者具體闡述了善工、善制、善世在中國的具體實踐。善工,就是幫助中國實現追趕信息科技,奠定趕超的基礎。畢竟中國信息產業起步較晚,必須通過趕超戰略迅速發展進步,才能占有后發優勢。IBM在中國的30多年,一直努力幫助中國應用和掌握最新的信息科技,培養大批高水準和具有國際觀的人才。比如,1994年,IBM在深圳設立生產線,1995年,在北京成立研發中心,這些都是開業界風氣之先。我們榮幸地看到,在短短的30年里,中國信息產業從零開始,如今已成為在全球舉足輕重且具相當強的創新實力和競爭力的產業。
善制,就是在中國環境下探索和實踐如何做一家真正的優秀公司,以及如何通過溝通和轉型服務幫助中國企業轉型發展,不斷探索和創新治理現代企業的新典范。IBM的目標是成為全球化的引領者和協作共贏的專家。
善世,就是IBM要以自身特有的方式踐行企業責任,回饋中國社會。IBM的社會責任觀是把社會責任與公司每時每刻所做的事情整合在一起,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業務和商業操守,切切實實為中國經濟、產業和營商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這種創新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同樣值得其他中國企業借鑒。
協同創新是轉型關鍵
從1911年創立以來,無論是主機時代、PC時代、電子商務時代,還是今天智慧的地球時代,藍色巨人IBM始終扮演著產業推手的角色,引領科技發展。今天,在中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錢大群表示,在中國經濟處于轉型的迫切關口,IBM能夠幫助中國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其實,IBM百年的滄桑歷史本身就是一本探索轉型升級的“教科書”,可為中國各行業企業的轉型提供借鑒。
“如今,從區域推進到行業合作,協作創新的開放態度已經成為IBM的基因,而這正在催熟中國的產業鏈。”據錢大群介紹,IBM大中華區再次將協作創新作為2011年發展戰略方向之一,與推動中國企業持續轉型和支持民生并列推出。在協作創新上,具體行動是攜手中國社會各界,共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兩化融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錢大群表示,IBM經過長時間的跟蹤總結,發現信息科技和信息產業各主要分支從多年來相對獨立的進步,已發展到今天的融合匯聚,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命性的潮流。而在中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正值科技新一輪創新大潮涌動時期,多個領域都面臨突破性的進展。例如,無線通信與傳感器、移動終端技術的匯聚使物聯網的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而軟硬件協同工作負載優化系統的進步使云計算和超級計算機進展迅猛,而后者又可以成為物聯網“大腦”的基礎設施。同時,在軟件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又能使“大腦”具備前所未有的智慧。
錢大群以人工智能的例子對記者說:“IBM新研制的沃森計算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理解人類語言,進行精確的分析、推理、歸納,并回答人類提出的問題。所有這些進展恰好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叉整合,匯聚成為信息科技的一場新革命。同樣,在新能源、環保、電動汽車、先進制造等其他領域也面臨劃時代的創新,而這些領域的創新之間又能夠彼此交叉整合、相互促進,激發更大的創新。”
面對信息產業的下一個百年,錢大群強調:“世界經濟是一個復雜體,其創新過程必須以開放協作為特征,創造跨行業、跨領域的開放協作、多方整合、成果共享的新模式,這樣才能取得成功。在此過程中,IBM會貢獻自己各方面的專長,為推動世界進步而努力。”
錢大群認為,IBM公司是一家跨國企業,中國是IBM最重要的發展基石之一。支持中國經濟轉型成功符合IBM的公司利益,更是IBM所有中國員工的使命和熱情所在。IBM將一如既往地發揮自己的特長,與中國的各方伙伴共同協作創新,力爭在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業中做出更突出的貢獻。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