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統讓農業綜合開發更精細
本報實習記者樂佳超
“近年來,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關于‘三農’工作的部署,省財政廳通過科學開發、精細管理,使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實現了新發展。”日前,安徽省農業廳副廳長張廣壽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探索創新新機制及建立農業綜合開發精細化管理,安徽農業綜合開發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示范區搭平臺整合資金
以建設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為抓手,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這是安徽省在農業綜合開發工作上的重要嘗試。
綠油油的稻田,現代化的養鵝場,嶄新的樓舍,縱橫田間的水利設施……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的木南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記者看到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繁榮景象。“這座大橋的建成讓河兩岸村民結束了多年依靠擺渡船過河的歷史。”站在示范區內一座橫跨河流的大橋上,當地干部向記者介紹,這座大橋和示范區的主道木南大道就是用當地統籌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渡改橋等項目資金1600余萬元,重點打造的核心示范區公益性基礎設施。
“我們以農業綜合開發為平臺,整合各類支農資金,改變了過去‘撒胡椒面’式的項目資金安排方式,使財政支農資金更具導向性、帶動性。”金安區農發辦主任阮正文在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會議上介紹,位于六安市金安區的木南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是近年來該市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成功范例。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專款專用、成果共享的要求,僅整合水利、交通、土地、農發等17個項目資金就達1.14億元,全部用于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
新機制農民成投資主體
“只有把農民當成投資主體,才能保持田間工程的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經營主體、管護主體的一致性,這對保證工程建設順暢、落實管護具有重要意義。”阜陽市農業綜合開發局局長楊世新告訴記者,根據這個思路,他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站在農民的角度考慮問題,把農民當主體,不再指手劃腳,不再大包大攬,在全國農發系統率先開展業主負責制的探索試點,這也是安徽農發工作的又一重要創新。
據悉,從2006年到2010年,阜陽農發項目共為農民打機井6706眼,全部實行農民業主負責制,落實了管護責任之后,工程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精細化建系統全程監控
項目管理難監控、制度執行難到位、積極性難調動、責任追究難落實等是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的水平,探索建立農發項目管理新機制,安徽省六安市開展了農業綜合開發精細化管理試點工作。
為積極推進項目科學化精細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他們組織專業軟件公司研發了一套以計算機互聯網為依托,以金財工程為支撐,采用B/S架構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精細化監控管理系統。該系統設置了6大模塊,分別針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上最重要、最難管理的立項管理、計劃管理、合同管理、建設管理、資金管理、驗收管理6個環節實行重點監管。
六安市農發局局長張躍表示,監管系統建成后,上級農發部門可實時對所有項目的各個環節、每個環節的主要工作內容進行有效、全面的監管,發現有不符合政策規定的行為或有可能出現違規違紀行為的苗頭時,可及時通知下級農發部門予以糾正。
“通過該系統,有效解決了目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和項目管理上存在的信息難溝通、問題難發現、違規難約束、責任難落實等突出問題。”安徽省農業綜合開發局局長王建培表示,精細化監控管理系統對提升農業綜合開發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農業綜合開發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初步實現了農發工作由被動檢查向主動監督轉變,由注重事后檢查向注重事前、事中與事后相結合的全過程監督轉變,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由傳統管理方式向現代管理方式轉變。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