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并未“全面禁止”通道業務
證監會并未“全面禁止”通道業務
新京報訊 (記者金彧)在5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發言人張曉軍在通報對新沃基金專戶業務風控缺失導致重大風險事件的處理情況時,強調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
對此,有媒體和市場人士認為是“證監會全面禁止通道業務”。
不過,昨日,新京報記者從一位證監會監管人士處獲悉,市場和媒體存在誤讀,并非“一刀切全面禁止”,只是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通道業務”。另一位證監會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還沒有全面禁止通道業務,不過去年李超副主席曾說通道業務遲早要消亡,所以,全面禁止是早晚的事。
同時,多位券商從業人士也透露,目前尚未接到證監會通知要求全面禁止通道業務,只不過在此之前,已經受到銀監會等金融監管升級的影響而收緊通道業務。
重申壓縮資管和通道業務的態度
上周五,證監會一再強調,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從事資管業務應堅持資管業務本源,謹慎勤勉履行管理人職責,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
這被媒體和市場解讀為“證監會全面禁止通道業務”。“生于2012,卒于2017,享年5歲”,是市場對通道業務的“祭奠”。
對此,國金證券表示,監管明確的是禁止讓渡監管責任的,委托人按照商業銀行的投資指令進行投資,只要是這樣的形式就是全面禁止的。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表示,實際上并沒有全面禁止,這只是監管層一貫的態度,這次只是重申強調監管方向,并非強制執行的監管命令。
而什么是通道業務?某大型券商機構金融董事總經理介紹,通道業務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同業業務,目前主要投資于非標市場,比如,銀行通過券商的資管計劃或者基金子公司的資管計劃來投資信托、票據、委托貸款等三大典型投資方向。任職于某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魏星表示,通道業務源自銀行、服務銀行,伴隨著濃重的信貸文化烙印。
事實上,這并非證監會首次“喊話”通道業務。早在去年7月份,監管層就開始壓縮通道業務。2016年7月18日正式實施《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運作管理暫行規定》。在此后證監會舉辦的相關培訓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再次強調通道業務風險,并強調“現階段給予一定的緩沖期,不是要將通道業務全停掉,要逐步壓縮通道業務規模,通道業務早晚是要消亡的,不是資產管理業務的重點。”
對此,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證監會本次就通道業務表態應是對壓縮資管和通道業務政策大方向的態度重申,而非全面禁止。
邵宇認為,證監會強調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不得從事讓渡管理責任的所謂“通道業務”,是希望資產管理業務做真實的投資,而不是“套利”和收取廉價的通道費,回歸資產管理的本源。
對股市債市影響有限
5月22日,市場分析稱,受到媒體報道的“證監會全面禁止通道業務”的沖擊,三大股指全面收跌。其中,滬指收盤下跌0.48%報3075.68點。兩市跌幅超過5%的個股超過400只,176只個股收盤創出2015年6月中旬大盤見頂以來新低。
“如果全面禁止通道業務,券商和基金公司就超級麻煩”。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以前的通道業務收取通道費可以說“閉著眼睛賺錢”,如果被全面禁止后,就不能這么容易賺錢了,得睜著眼睛研究風險。邵宇認為,如果全面暫停通道業務的話,通過基金、債券的資金通道進入股市、債券市場的資金會返還給銀行,會對市場的資金價格造成沖擊。目前,部分證券行業資產管理業務的60%以上都是通道業務。規模的收縮,也勢必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券商的收入。
國金證券認為,按主要上市券商簡單統計,券商資管收入占券商收入9.5%左右,通道業務占不同資管機構的收入比例差異非常大,有些主動管理能力比較弱,通道業務收入占40%-50%,有些強的可能只占10%,通常按中位數25%計算,考慮到未來通道業務收入為0,那么,對整個證券行業收入的影響在2%~3%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如果商業銀行想要進入股市和債市,有多種投資的渠道和路徑,過去它沒有通過或者沒有大量通過通道業務進入股市和債市,那么,未來也不會,也沒必要通過通道業務的模式進入股市和債市。
國金證券表示,通道業務的委托人是銀行,本身投資債市股市的規模相當有限,絕大多數投進非標,因此對股市和債市影響有限。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