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理發
【散文】
祖傳理發
■ 包松林
城南有個老社區,逼仄的弄堂口,墻上掛著一塊不起眼的牌子,既不是電子屏的,也不是霓虹燈的,而是一塊薄薄的舊木板,上面端正地寫著“祖傳理發”,覺得好奇,理發還有祖傳的?正好我頭發也到了該理的時候,便去一探究竟。
順著彎彎曲曲的巷子走到深處,果然找到了,門前用竹子搭著長長的瓜藤架,茂密的葉子長成了一道綠色走廊,上面垂結著幾只南瓜,邊上還結著葫蘆。對于我這個找上門的新客人,女店主熱情地招呼,請我先進去坐會兒,說刮胡子的馬上就好。進門一看,這個理發店,其實是一戶人家的客廳,靠里面擺著一張八仙桌,用于吃飯,外側僅有一張皮座椅,很有些年頭了,還有就是掛著一面鏡子和一些陳舊的理發器具,僅女店主一人負責理發。不大會兒前面那位結束了,我坐上那張皮椅,皮椅“咯吱咯吱”地響,老板忙解釋:“不礙的,牢著呢。”攀談中得知,店主姓吳,已67歲了,上世紀70年代就嫁到夾城里,育有一子一女,前幾年子女都搬出去住了,她仍堅持在老房子里替人理發。吳阿姨的祖父就是理發的,她父親12歲就學理發,到她這一輩,兄妹五個她排老三,自幼聰穎好學,父親就選她做傳人,當年是15歲。看來祖傳不是虛言。“生意人要守信的,詐人是做不長的。”吳阿姨說得實在,邊幫我理發邊聊起她的“發家史”。
1969年吳阿姨進了塘南路上全市數一數二的紅光理發店,當時處于“文革”初期,店里要求職員只理發不燙發,認為燙發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她循規蹈矩,所以一直到現在也不做燙發。我說,加做燙發或染發不就增加營業收入了?吳阿姨笑著回答:“也不想多賺那幾個錢,把老手藝做精做專就行了,再說那燙發和染發都對發根有損傷,尤其染發對身體健康不利的。”她說來這兒理發的大多是回頭客,最遠的從30里外的新安鎮趕來,就是認她的手藝。吳阿姨講了件趣事,說她有個客戶是大老板,住在新世紀花園那兒,常年來理發,有次要見重要客商,因為時間緊就在樓下的發廊理發,豈知理了一半看到發型太糟糕,立馬停下來,打的趕到夾城里調整發型,吳阿姨知曉他的發型喜好,在很短時間內調理好,老板滿意地去見客戶了。吃手藝飯,一是靠技術,二是靠誠信,這家祖傳理發,恪守規矩,能在溫州發廊、揚州發廳等街巷棋布的夾縫里數十年活下來,自有它存在的理由。
“豆腐花來啦!”“吃桂花糖芋頭!” 已近傍晚,弄堂口傳來熟悉的吆喝聲。理完發,按她的收費標準付10元,但她只肯收7元。“沒洗頭就少收3元吧,出多少力收多少費,憑良心做活計。”吳阿姨淡淡地說。這個老小區正待拆遷,大大的“拆”字已經上了墻,四周的高樓大廈也豎了起來,這里猶如一塊城市盆地,片片褐色的瓦,叢叢油綠的樹,無聲地訴說著過去。我問吳阿姨何時搬離,她說,在這兒住久了就有感情,搬走后就不容易見到這些幾十年的老鄉鄰了。人家每月來理發,像定期聚會似的,家里的事,社會上的新聞,哪個大官又進去了,甚至希拉里敗了,特朗普當總統了,都扯扯,蠻好的。我在想,這祖傳理發還能在此堅守多久呢,誰也不知道。或許,不加雕琢的,讓人覺得真實;漸行漸遠的,讓人留戀。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政務服務管理辦公室)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