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難辨千年事
【謎面·謎底】
清江難辨千年事
■ 謝宗玉
七月初,汨羅市搞了一場名為“更有清流是汨羅”的文學采風活動。但整個活動流程,都是圍繞文學大師屈原展開的。讀其詩,演其人,繹其情,祭其靈,悼其魂。文壇大家和政府官員,從著裝到表情,都顯得莊嚴肅穆。我站在隊伍中,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內心有了一種神圣的迫壓感,惴惴間竟到了屏息斂氣的地步。
兩千年來,屈原對中國文人的精神影響力,似乎太大了。回到長沙,我把屈原重新梳理了一遍。突然發現,屈原的成名很大程度得歸功于司馬遷。《史記》之前,沒有史書介紹過屈原。就連“人山人海”的《戰國策》,也沒提屈原一下。可見在當時的歷史大風云中,文人屈原并沒有值得稱道的大功績。
曾經以自己的言行干預或影響歷史進程的人,在司馬遷以前的歷史長河中可謂車載斗量,可司馬遷為什么會把七十二列傳的寶貴機會留一席給屈原呢?這應該跟司馬遷本人的遭遇不無關系。在作《史記》之前,司馬遷因替降將李陵開脫罪責而惹怒了漢武帝,被處以腐刑。這種奇恥大辱,讓司馬遷痛不欲生。想著自己的一腔熱血竟落得如此下場,左思右想,不得其明。恰好看了屈原一系列忠君愛國、幽怨悲憤的文章,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淚下。于是就有了替他立傳的心思。替屈原立傳,也算是隱性地,替自己申張冤屈。
相對屈原政治上的平庸,屈原的文章在那個時代算是獨樹一幟。其中最耀眼的算是文本建設了。吸取《詩經》和《古樂府》的精華,屈原創造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騷體,為絢爛多姿的楚辭拉開了劃時代的序幕。這種文體最擅借物詠懷,直抒胸臆,摧肝裂膽,反復吟詠,把敘事、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絲毫不顯造作。給人在閱讀上造成一種排山倒海又九曲回腸的氣勢,將讀者的情感一下子就俘獲了。特別是與他遭遇相近的人,更容易感同身受。可以說,司馬遷先是被屈原的文章征服了,才決定替他立傳的。屈原正是靠文章才成就自己的不朽之名。
這幾日重讀《九歌》《離騷》《九章》《天問》等篇章,才發現除文本的開創意義外,屈原的思想境界并不顯得如何高遠。內容和主題也非常重復,用現在的行話來說,就是重復寫作。屈原所有文章的主題都在表明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而得不到重用,希望賢明的君主能將他重新召回,讓自己的才能為國所用,為民所用。而他就在這種漫長的等待中,一邊怨天尤人,一邊梳理自己受傷的羽毛。
屈原無疑是一個語言大師。且看《湘夫人》開篇幾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一個超凡脫俗的美人,略略幾筆,就勾勒得栩栩如生。我相信只要稍通文墨的人,讀了他的這幾句話,心尖尖都會像被針給挑了一下。可惜的是,頗得漢語神韻的屈原,在刻劃美人時,心里想到的卻是懷王那個糟老頭子。在絕大多數篇章中,他都把君王當美人,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怨又不敢怨、恨又不敢恨的等待垂青之人。
然而,把政治看得如美人般高潔的書生,都未免太天真了。像屈原這樣心無城府、不懂權謀之人,縱然有蓋世奇才,也不會得以施展。屈原的悲劇就在于他狷狂的個性不適合在以平衡為要義的政治舞臺上呆。水至清則無魚,就是這個道理。
司馬遷曾經感嘆:“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的確,真正的大情懷,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學得屠龍術,不是“貨與帝王家”,而是要左右帝王家,這才是大氣魄、大襟懷。春秋時候的孔子、孟子、荀子及蘇秦、張儀等人在這方面就開了個很好的頭。春秋戰國史,幾乎就是一部思想家的歷史,那些所謂的帝王好多只能算作思想謀略家的傀儡。只有讓目光越過帝王君主,文人和思想家才可能保持自己獨立的心性、人格和價值觀。
鮑鵬山先生在《屈原,無路可走》中認為,屈原影響中國歷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業績,而是因為他的失敗。這“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個性對社會的失敗,理想對現實的失敗。”這句話的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屈原的“成功”正是因為他的失敗。歷史的天平已向秦國傾斜,屈原就算不被排擠,讓他把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致,也不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如果是那樣的結局,屈原在歷史的黃卷中根本不可能發出如此強勁的光芒。
屈原的成功還要歸功于他那些自我標榜的文章,這些文章正是他在被疏遠貶謫后才完成的。有了屈原的被貶,才有屈原的文章,才有司馬遷的感動。如果說給屈原立傳是司馬遷用木頭雕塑了一座神像,那么司馬遷對屈原大段大段的溢美之詞就是撒向神像的第一層金粉。從屈原到賈誼,再到他自己,司馬遷以為他們三個人所受的冤枉,在中國知識界定是空前絕后的。可他沒想到的是,在君權至上的封建社會,歷代“個人對歷史的失敗,個性對社會的失敗,理想對現實的失敗”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而他們一旦失勢,每每就自比屈原,下筆千言,抒情明志,將七分給予屈原,三分留給自己。這樣一來,屈原身上的金粉就越撒越多,越涂越厚,神的光芒就越來越輝煌,人的面貌就越來越模糊。
已故作家江堤認為,“屈原的痛苦是高層知識分子的痛苦,是上層知識分子的集體失意,其主題是失寵于帝王,落魄于官場。屈原是這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精神代表,是他們用來抗拒墮落、戰勝自我的一種話語武器。”他說得太好了。屈原正是一個失敗的神祇。“恨天低,大鵬有志愁難展。”屈原成了天下失意知識分子心靈的慰藉,而他的文章就像一杯暖暖的烈酒,讓千古以來那些失意的知識分子,在凄風冷雨的夜里,伴著青燈,痛飲不休。
屈原所提倡的“忠君愛國”思想,又是歷代統治階級最為需要的。對那些才華橫溢、不懂權變的知識分子,封建統治者喜歡了就召回,動怒了就貶去,只希望他們一個個都成為“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屈氏模式”的人。屈原的精神力量塑造得越強大,那些失意文人聚眾謀反的幾率就越小,大王的江山就越穩固,這才是歷代統治者容許將“屈氏蛋糕”越做越大的真正原因。從這方面來說,屈原的思想文章就具有某種精神鴉片的意味。屈氏之后,歷代能稱為哲學家、思想家的文人之所以少之又少,很可能就是因為知識分子被王化正統蒙蔽了雙眼,失去了自由的個性,從而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精神。
噫,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勸這個民族還是不要把屈原當作民族之魂為好。事實上,在時光的淘洗下,屈原不再是歷史中的那個屈原了,而成了一件符合公眾需求的偉大藝術品。“屈原精神”也成了歷代知識分子集體幽怨的結晶。就像把一粒沙子塞入蚌殼之中,若干年后掏出來的是一粒珍珠。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