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魚凍
【我的父親母親】
母親的魚凍
■ 繆菊仙
昨晚燒魚,正懊惱湯放多了,一旁的先生建議,索性做碗魚凍吧。“做碗魚凍”,隨意的一句話觸碰到溫軟的內心,腦海中關于那碗魚凍的記憶如畫卷般徐徐展開,馨香、溫暖、鮮美……多少年了,母親的那碗魚凍一直都藏在心底,未曾丟失,不敢忘記。
年少時的臘月很冷,當寒風肆虐,陰郁的西北風一陣緊似一陣,年關的腳步越走越近,在村口的大池塘(村里人喜歡叫大塘)結冰之前,年節里最興奮的日子來了——抓魚。村里男女老少一早就聚在大塘邊,此時,大塘被接連抽了幾天幾夜的水,只等最后收網。漢子們穿著連背心的皮褲子下了水,從東南西北不同的方位向大塘包抄,塘底慢慢騷動,如一鍋即將沸騰的水。女人們的嬉笑聲,孩子們的打鬧聲,老人們的說話聲,滿滿的歡樂包圍大塘。村口的這口大塘,承載著全村人一年的期盼,微瀾的水波里聚集多少期盼的目光,全村人等待一年的美味可全在這口塘里啊!至傍晚,水下的魚,淤泥下的蚌,塘邊洞穴里的甲魚都裝筐待分配。
排隊等分魚最開心,分魚按人頭,村里主事的早已按魚等次數量搭好組合,相同人口的家庭以抓鬮決定,于是,分魚現場不時響起一驚一乍的歡呼聲。我們家人口多,可以分到滿滿一竹籃,主要以白鰱為主,運氣好時,也能搭到一兩條大頭鰱(花鰱)。分到手的魚拎回家以后,便是母親的事了。于是,關于年節里的親情往來也從這魚開始。母親挑選出最大最像樣的魚,用棕櫚繩往魚鰓里穿過,然后用紅紙剪一紙花粘于魚身上,差我送至鄰村姑媽家。隔兩日,姑媽家便會差人送上一刀新鮮豬肉作為回禮。
剩下已翻白眼看養不住的魚,母親便做成魚凍。母親不屬巧婦,不擅長廚藝,唯獨制魚凍卻有獨到之處。雖說做魚凍大頭鰱是上品,但大頭鰱好養,可熬到正月待客,只有那些意志力薄弱、求生欲不強的白鰱早早被去鱗剖肚,當成做魚凍的主材。剖魚,刮鱗,切塊,母親在廚房窸窸窣窣忙開了。快下鍋時,喚上父親做燒火工。灶膛架起柴禾,母親麻利地將魚塊推入鍋中,頓時,魚塊粘著油鍋,“”嗞嗞”聲溢出菜籽油的香味,入黃酒,加鹽,添足量水,面對一大鍋魚肉,母親總能一次精準鹽的用量。不一會兒,魚肉在鍋內“突突”翻滾,灶頭香氣氤氳,母親盈盈的笑臉閃著祥和的光暈。灶膛內的火苗歡快地跳躍著,父親黝黑的臉膛映得通紅,父母間話不多,廚房靜靜的光陰里,滿地的安寧與滿足。大火之后便是小火慢燉,俗語“千滾豆腐萬滾魚”,可見火候的重要性。
傍晚間,看著母親一碗碗分裝,大花瓷碗一溜兒排著,魚肉魚湯的分配全憑母親手下的勺子。通常,先裝的幾碗總是魚肉多些,最后那幾碗便只剩湯了。深知母親小心思,魚肉多的幾碗是春節待客用的。第二天,年終大菜——魚凍如期而成。魚凍成琥珀色,光澤潤亮,近聞,魚的鮮味直入鼻腔。用筷子挑起,入口即化。“鮮!”霎時,舌尖舞動,味蕾歡欣。一旁的母親,一邊笑罵“一群饞貓”,一邊又叮囑小心魚刺。
多年以后,自己也曾做過魚凍,味兒均不及母親做的。問及母親妙方,她說:哪有什么妙方啊,就是水多火足,水多是咱家孩子多,多加水多碗凍。是啊,母親在困苦歲月里,用多加水,用足量火制魚凍,只是想讓孩子們多口鮮味。一向手拙的母親是因拙而巧呢。
今年春節,想和母親一塊兒制魚凍。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政府采購中心)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