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護士“國家隊”進場
【建設數字政府】
網約護士“國家隊”進場
北京等6地將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
本報訊 記者程紅琳報道 網約護士提供居家護理這一剛需市場將迎來“國家隊”進場。
2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發布《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及試點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確定將于今年2月到12月,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地試點“互聯網+護理服務”。
《方案》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提供主體、服務對象、服務項目、服務行為、服務管理、第三方信息技術平臺、相關責任、風險防控、支撐機制等9項試點內容提出了原則性要求。按照方案要求,試點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并已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派出本機構注冊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將護理服務從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家庭。護理重點對象為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為他們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原則上,服務項目以需求量大、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的技術為宜。
據了解,近兩年,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出現了“網約護士”,用戶下載手機App選擇服務項目、預約上門時間,等待護士接單。一方面是空巢老人醫護剛需,一方面是“互聯網+護理服務”缺乏配套制度規范,使得“網約護士”從出現起便伴隨爭議。其中,由此帶來的安全隱患是公眾最為關注的。對此《方案》指出,可借鑒互聯網+其他行業的風險防范和安全管理措施。如:要求服務對象上傳身份信息、病歷資料、家庭簽約協議等資料進行驗證;對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的護士資質、服務范圍和項目內容提出要求;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可以購買/共享公安系統個人身份信息或通過人臉識別等人體特征識別技術進行比對核驗;試點醫療機構或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應當按照協議要求,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購買責任險、醫療意外險和人身意外險等,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人身安全,有效防范和應對風險。此外,方案指出要建立醫療糾紛和風險防范機制,制訂應急處置預案。同時,暢通投訴、評議渠道,接受社會監督,維護群眾健康權益。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