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用人工智能令人樂觀
【熱點關注】
政府應用人工智能令人樂觀
■ 張澤明
人工智能是近幾年的熱詞,在國內的應用也方興未艾。政府工作報告連續3年提到人工智能,這無疑在重申著政府對人工智能的重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會議發言人張業遂也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啟動一些與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立法項目。立法為人工智能保駕護航,無疑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歷史書寫重要一筆。不難想象,在法治引領下,未來幾年,將會有更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政府機關,為提升政務監管與政務服務能力增加“利器”。
人工智能助推治理現代化
受益于深度學習技術的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技術在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等實際應用領域愈發成熟,關聯解決方案也下沉到包括消費金融、安防、電子商務在內的多個細分行業的應用場景中。政府機關尤其是行政執法機關已應用了很多深度學習產品,這些產品為政府監管服務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巨大助力。
深度學習產品的重大應用之一就是智能圖像識別。因為深度學習,最初就是應用在圖像識別當中,它教會計算機分辨圖像的含義。張學友演唱會,一再成為犯罪分子的噩夢,正是公安部門的“天網工程”人臉識別系統的功勞。以前攝像頭采集的海量人臉信息都保存在存儲系統中,如果想要從中找出特定人員,需要民警后期對各個圖像一個個人工比對,工作量是極其驚人的。同時,還要考慮到人工比對中的人眼模糊識別率高低問題。如今借助于深度學習算法的成熟應用,相關系統能夠實時自動識別分析這些海量視頻數據,通過過濾、比對操作,將冗余、低質等信息挑選、剔除;將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分類、拼合、存儲,實現更深層次的圖像結構化分析。這樣一來,系統事先存儲在逃人員的圖像信息,當逃犯出現在布控范圍內,系統捕捉到逃犯的面部信息后,便與后端數據庫進行快速比對。如果某人與數據庫中的逃犯圖像比對成功,系統就會發出警告信息,讓警方輕而易舉地掌握逃犯的實時動態。
使用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在圖像識別上的應用還體現在政府機構的諸多領域。例如,今年兩會海關總署署長倪岳峰提到的海關智能審圖系統,也是該技術的一個典型應用。自2018年以來,海關在全國口岸開始陸續部署智能審圖系統。這套系統連接海關的大型集裝箱掃描檢查設備H986,讓每一臺H986“眼明心亮”,充滿智能。系統能對每一個通過檢查的集裝箱從宏觀整體到微觀細節進行掃視,然后能自主判斷集裝箱內貨物是否存在違規風險。該設備還能在掃描圖像上指出違規貨物的位置,最后通過不同顏色的燈指示風險層級,提醒海關工作人員對風險集裝箱進行開箱查驗。事實證明,該設備能夠準確查獲并定位非法入關貨物。這樣不但有效緩解“通得快”和“守得嚴”的海關服務與監管矛盾,也能幫助海關實現查驗力量的科學配置。
與前述系統類似的還有公安部門的指紋識別系統等,這些均是利用了深度學習的高質量圖像識別能力。
深度學習產品在機關事業單位的應用之二是智能語音識別。提起Siri,很多手機用戶都不陌生,蘋果手機使用者往往都有過“調戲”Siri的經歷,這個智能語音軟件能夠“聽懂”用戶的語音并自動進行邏輯應答,背后使用的技術正涉及深度學習。與此類似的智能辦公系統已經進入政府辦公領域,此類軟件能夠聽懂會議發言人的語音并自動轉換成文字,甚至于連標點符號都填充得有模有樣,為辦公室秘書們整理會議紀要節省了不少精力。今年兩會期間,很多記者就應用了這樣的智能會議軟件,提高了工作效率。人民日報旗下公眾號“俠客島”甚至在兩會期間使用國內某知名智能語音識別軟件,完整地將一次實地采訪轉換為工整的新聞稿件。
近來,央視的紀錄片《創新中國》利用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技術,讓已逝的著名配音藝術家李易老師的聲音重現熒幕,完成了整部紀錄片的配音。新華社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合成了虛擬主播,這樣的虛擬主播無論是從聲音還是表情,都做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其不僅能全年365天,每天24小時,不停歇地提供服務,還能用無數個分身,在不同的現場播報各種資訊。新華社的智能男女主播“新小浩”“新小萌”就一起參與了今年全國兩會的報道。
深度學習還有力促成了智能文字的合成,中國地震臺網也使用了該技術。2017年四川九寨溝地震,該網站利用機器人,用時25秒,就發布了圖文并茂的報道,又快又好的報道秒殺了大多數人類小編,令人瞠目結舌。
人工智能助力政府未來可期
深度學習,依靠建立神經網絡模型,憑借大數據的訓練,在可以預見的領域仍將給政府的監管服務帶來驚喜。
已經有公司利用深度學習產生的圖像識別能力,研發軟件:通過某個地區與建筑有關的樓齡、類型、建筑材料、人員分布等有關大數據,訓練出地震是如何損壞建筑物的,從而高效預測出哪些建筑物將會對何等級的地震沖擊波產生怎樣的形變。繼而生成災難地圖,并標記出受損最嚴重與受災人數最多的區域,以便在地震發生后的最初幾分鐘內,指導救援人員迅速趕到最需要救助的位置。
利用深度學習的智能語音能力,未來政府的對外咨詢熱線電話,有望實現無人工、全自動化,僅由智能語音系統回答咨詢者提出的問題。智能語音系統的無差錯與全天候作業,預計將極大提升政府服務能力,并節約政府人力成本。
依靠智能語音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合成虛擬工作人員,有望在一些政府服務大廳或者面向公民的窗口部門,完成協助公民排隊等候,提供講解、查詢、引領等服務。
智能辦公系統,則有望能夠分析各當事人陳述,生成較有條理的審判文書,將法官從繁重的事務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效化解案多人少的矛盾。
智能辦公系統也可應用在公文處理上。采用OCR(光學字符識別)技術,將非文本的公文(掃描件)轉化為電腦文本文件,然后通過智能分類,對公文主題進行優先級分類,將抄送單位、抄送負責人作為標簽類別,從而實現公文自動分發到相應單位和負責人,解決人工分撥流轉效率不高的問題。系統也可以通過公文智能推薦,推薦歷史相關的公文,從而對領導批辦文件提供輔助提示作用。
(作者單位:大連海關)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