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與文化岔道
【謎面·謎底】
霍元甲與文化岔道
■ 謝宗玉
那天,太陽很好,天空一碧如洗,除了飛機經過留下的幾條白痕外,其余就全是深邃到令人心醉的蔚藍。車上在播粵語歌《萬里長城永不倒》。只是背景樂的音量,不影響聊天。澎湃的旋律聽起來舒緩而優雅。不知為何,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多低迷的情緒,只要聽到這首歌,我的血液就像點燃了一般,沒多久,眼睛里就漫漶出輕煙般的淚霧,豪情由此在胸膛翻涌,蟄伏的雄心悄然被喚醒。年少時為理想奮斗的曲折和艱辛,以及當年爭看電視劇《霍元甲》時的種種情形,便一一浮現腦海。整個人全然淪陷在時光和幻鏡的風煙之中。
“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小心看吧,哪個愿臣虜自認?……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江山秀麗疊翠峰嶺,問我國家哪像染???沖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豈讓國土再遭踐踏,個個負起使命……”
《霍元甲》熱播那會兒,我剛上初中,三十余年過去了,可旋律依然一點都沒有過時的感覺。正因為這樣,在2019年的車內,播放這首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我也不覺得詫異。可接下來導游的話,卻讓我大吃一驚。她說霍元甲的故鄉小南河村馬上就到了。
天哪!霍元甲是天津人?我有點猝不及防。扭頭朝車窗外望去,就看到一個操武術手勢的年輕塑像屹立在路口。這便是霍元甲了。
奇怪的是,下車之后,耳邊沒有熟悉的旋律,那天我再也找不到熱血沸騰的感覺了。撩開當年武道俠風的精神面紗,面對墻壁上霍元甲的真實事跡,此時的我,內心居然風平浪靜。我甚至害怕真實的他當不起心中已經模糊卻近乎圖騰式的記憶崇拜,而故意躲開導游的詳細介紹,獨自浮光掠影地瀏覽了一遍。在我的印象中,霍大俠是一個可補天裂的人物,他的形象已被記憶拔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他可以與中國古往今來的任何英雄相媲美!
真實的情況卻是,霍元甲只不過是二十世紀初葉中國在抵御外侮、謀求強國的路上無數仁人志士中的一員。跟他背景相近、經歷相似的武俠之輩,還有很多。同時代的湖南武術家杜心武,其一生壯懷激烈的英勇事跡,也許就比他更顯精彩。杜心武曾名揚日本武術界,并且是孫中山、宋教仁等人的貼身保鏢,后來又為抗日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能被十幾億中國人記住的大俠,就只有霍元甲和一群行跡已無稽處的少林和尚。他們已在時空中,披上了一道永恒的金光。
我要感嘆的是,文藝這種鬼斧神工、移山倒海的魅力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電視劇《霍元甲》1981年由香港人徐小明導演,1984年開始在內地播放。同時播放的,還有香港導演張鑫炎拍攝的電影《少林寺》?,F在,我根本無法向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描述當年觀影時萬人空巷的盛況,以及男女老少為之癡狂的激動場景,還有由此帶來全民好武的漫長影響力。就像我根本無法形容十三級臺風下的大海,有多激蕩雄闊!
吊詭的是,當時國內的文化潮流,卻是一切向歐美看齊,西方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思潮,被主流知識分子捧為創作圭臬。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被稱為文學名著的幾乎都是歐美作品?!霸S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的時候,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一定會想起父親帶他去看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開頭一句,不知被多少內陸作家膜拜而模仿。
而以《霍元甲》《少林寺》等為主導的港臺通俗文化帶給人們的分明是一種氣壯山河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情感,隱隱有回護和振興中國傳統文化之意。其整體格調洋溢著一種不服輸、不自賤、好德尚武、奮起直追、一往無前的氣概。正如歌中所唱,“沖開血路,揮手上吧,要致力國家中興!”這種文化,也可算作民間文化的一種。
站在小南河村,透過三十年的風煙,我驀然回首,才發現當時的內陸主流文化與港臺民間文化,其實有隱隱的交鋒之意。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交鋒雙方所執的矛與盾,似乎得調換一下才對。應該是港臺民間文化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清理內陸歷史問題,反思過往得失,挖掘復雜人性,引領內陸朝著“歐風西雨”的方向去。而內陸主流文化則高歌猛進,輕裝上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與時代相切合的奮發精神,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中華民族早一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殫精竭慮。
事實卻恰恰相反。
在當時很多國人眼里,要改革開放,就得瞄準最富強的國度、最先進的文化和最前沿的科技。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政策和輿論對港臺通俗文化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輕慢和限制,造成純文學一家獨大的繁榮景象,而這種經不起推敲的繁榮又給了內陸知識分子錯誤的信息,以為他們所瞄準的創作方向,是人民大眾選擇的結果,在政治上具有天生的正確性。
直到二十一世紀,網絡提供了一個公平決戰的平臺,新民間文學以絕對的優勢,對純文學進行了一場摧枯拉朽式的圍剿。一觸即潰的純文學才發現自己陡然走進了死胡同,已成了明日黃花。
現在想想,撇開傲慢和偏見,一直籠罩在“歐風西雨”之下的港臺,在對世界文化的吸納方式和對本土文化的保護策略上,完全可以成為我們的導師。在國門剛剛打開不久,對歐美世界的認識,我們連一知半解都談不上,可我們卻毫不猶豫,抬腿就踏進了深不可測的“太平洋”。直到所謂的主流文化已成了民族繼續前進的阻力和不確定因素,我們才不得不回頭反思。
四十年改革開放,經濟上的巨大成就更加彰顯了文化上的疲軟和無能。經濟上,我們已是能夠攪動世界風云的巨擘;而文化上,我們卻是很難踏出國門半步的跛足侏儒??鋸堃稽c說,談到對道德人心的建設和對民眾精神的影響,四十年來,似乎沒有任何一部純文學作品,能與電影《少林寺》或電視劇《霍元甲》相頡頏。通俗文學的代表作家金庸更是讓所有純文學作家有泰山壓頂般的感覺。莫言是獲了諾貝爾獎,但明眼人都知道,莫言的獲獎作品《蛙》,不是四十年來純文學中最好的作品,在他本人的作品中,也是較差的那種。他的獲獎,與其說是大陸純文學的勝利,不如說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勝利。就像古代的超級富翁頤指氣使,硬要給自家眾孩兒們捐一個功名。人家推卻不了,便惡作劇般把功名掛在了他家那個熊孩子脖子上。
很顯然,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其精神源頭應該在本土,而不是西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跪下要做人家的小弟,要唯西方文藝觀馬首是瞻,那么人家永遠都不會把大哥的交椅讓出來。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小南河村,對我而言,不是偶像的再塑地,而是精神的轉折站。我似乎能夠找到一條契合自己的文藝之路了。
(作者為中國作協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