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正轉向主動保護知識產權
互聯網平臺正轉向主動保護知識產權
本報訊騰訊日前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以來微信刪除了超15萬篇涉嫌版權侵權的公眾號文章。業內認為,隨著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提升,網絡平臺企業正從以往的尋求責任限制,轉變為積極主動保護知識產權。
騰訊發布的微信知識產權保護報告顯示,從2018年到今年上半年,微信共處理超過11萬個品牌假冒侵權個人賬號,全平臺超過1億篇公眾號文章獲得“原創”標識。
不僅微信,京東的資質保護系統已錄入大牌數量上千個,日均攔截違規商品在幾十萬量級,有效阻止沒有資質的商家在標題、廣告語等位置書寫大牌名稱蹭流量。
“互聯網平臺近年有一個很重要的態勢,就是由原來的尋求責任限制到積極主動進行知識產權保護。”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孔祥俊說,以前網絡平臺快速發展,需要更大的發展空間,尋求的多是有限制的責任。
孔祥俊認為,現在情況是,平臺本身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受益者,保護環境越好、保護程度越高,運營環境就越好、生態就越好,平臺有了保護知識產權的動力。
互聯網平臺做知識產權有其天然的技術優勢。在華國際出版商版權保護聯盟秘書長陳亦南認為,平臺企業擁有海量數據,有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畫像、模型,用以甄別非正常用戶行為,以此來主動防控,主動下架侵權信息。
比如,京東為打擊山寨商品,推出了“愚公”項目,將商品所用品牌詞和其他變形加入資質保護系統,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手段,設立山寨商品攔截庫,將山寨商品攔截在平臺之外。
業內認為,保護知識產權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更多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保護知識產權,但技術不是萬能的,知識產權保護仍需要司法等多種力量的共同努力。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