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運維給民眾穩穩的“數字獲得感”
精細運維給民眾穩穩的“數字獲得感”
■本報記者程紅琳
從“只上一張網”“只進一次門”到疫情期間政務服務“不打烊”;從數字便民到直面疫情的大考……數月以來,多地數字政務改革交出不俗的答卷。
事實上,近年來,為了提升民眾“數字獲得感”,創新數字治理方式,中央到地方均持續加碼數字政府建設。然而,政府的數字化轉型并不輕松,從以往煙囪式信息化建設到建設集約化、一體化的數字化服務平臺,打破制約數字化生產力提升的政策障礙和體制瓶頸只是開始。從建設到運維再到運營,數字政府的建設面臨的挑戰不斷變化。
數字政務背后的運維之痛
以“最多跑一次”為代表的數字政府改革,無疑給民眾帶來便捷的辦事體驗。以前辦理業務要跑上多次,現在,在一些省市,只要材料齊全一次就能全辦好,而且還可以郵政送達,大幅降低了辦事的成本。
行政效率提高的背后,是政府服務和各項業務活動的一體化整合。政府業務打破部門界限,實現協同一體化,要求業務應用大集中,這就意味著運行平臺一旦出現問題,業務會大面積受影響。為此,運維須能夠快速響應,在較短時間內定位故障。此外,業務應用大集中后增加了各種設備,系統平臺復雜度驟增,運維難度也隨之大幅增加。
作為政府在數字化轉型的親歷者和重要的參與者,華為對政府數字化轉型中的運維之痛有著深刻的洞察:自動化運維程度低、運維隊伍能力不足、運維工作總是事后“諸葛”……華為中國政企運維總監趙建波對智慧城市項目中的運維痛點,感觸頗深:“智慧城市運維涉及政府多部門協調、多廠商合作、多平臺管理,且設備類型多樣,設備可用性高。而客戶的運維能力在新場景下需要補充新能力,管理難度大、運維效率低、成本高;運維手段相對傳統,故障發現不及時,運維質量也無法保證;針對多廠家、多部門、多應用等情景缺乏統一運維的組織流程。”
三分建設、七分運維。在政府數字化轉型中,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政務云,這些項目蓬勃發展的同時,背后都離不開精細化和實用化的運維支撐。政府IT運維變革尤為迫切。
運維升級:“救火隊”變“防火隊”
各地推動數字政府的熱情高漲。但從財政的角度來看,包括智慧城市項目在內的政府數字化轉型項目前期投入大,項目交付后,因受到技術、人才、機制等各方面原因而影響到后期運維和正常運行,建設的初衷大打折扣,也影響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事實上,華為也曾面臨運維轉型之痛。
華為自身IT運維走過4個階段:第一階段經歷了“手拉肩抗”式運維;第二階段大量使用腳本、工具;第三階段將各個工具拉通,也是在這一階段華為神農統一運維平臺IMOC雛形逐步形成;第四階段IMOC實現標準化、自動化,也建立了自身平臺生態。
當前,華為管理著全球200多個數據中心、5萬多個機柜、30萬臺服務器、1000+PB的數據、百萬級VM和多個異構云環境。經過30多年的運維實踐,凝結成現在的IMOC平臺。該平臺有“監、管、控、服、營”五大核心模塊:“監”實時把握設備和業務的運行狀況,“管”把所有資源進行統一登記,“控”和“服”處理運維產生的問題,“營”把所有資產、資源的使用狀況、運行狀況以及健康狀況集中可視化展示,讓運維人員心中有數,快速解決問題。不僅如此,IMOC還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采用模塊化方式,具有強大的擴展性,可以讓合作伙伴和用戶進行二次開發,并作為模塊集成到平臺上來。
IMOC平臺已被廣泛應用于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機場、政務云等場景,是提升運維效率、降低運維成本的不二選擇。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