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響“垃圾分類”與“廁所革命”沖鋒號
吹響“垃圾分類”與“廁所革命”沖鋒號
——從全國政協委員關注熱點看環保新方向
垃圾分類
今年,垃圾分類是兩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助力垃圾分類以及垃圾分類的標準都是委員們關注的點。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帶來了《關于建立垃圾分類全國統一標準的提案》。王濟光建議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垃圾分類標準。按照有利于居民“認得清、分得明”的原則,結合垃圾分類后續處理程序,盡快將先行試點城市實踐中積累的有益經驗上升為全國統一標準,確定通俗易懂的分類名稱,對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和標示語進行統一,將垃圾桶顏色與對應的垃圾類別規范統一,將生活垃圾分類類別的外語譯文規范統一,以最大程度方便各地群眾分類投放,全局一盤棋地推動垃圾分類工作有序高效開展。他還建議,要推動官方垃圾分類科普平臺建設,并將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學校教育。
全國工商聯提出一份《關于加快利用大數據手段引領生活垃圾智慧分類處理的建議》。全國工商聯調研發現,目前垃圾分類主要存在以下四個難點:源頭主動分類難。垃圾準確分投難。分類管理數據收集難。垃圾后端處理壓力大。因此建議:一是加強垃圾分類立法,加大不分類行為處罰力度。二是創建垃圾分類大數據庫,打造五級管理系統。三是建議推廣“智慧分類”“三網融合”的虹巢環保分類模式,利用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硬件傳感器融合等科技手段,整合垃圾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全鏈條,實現多方共贏。四是優化智能垃圾分類系統,實現垃圾準確分投。運用技術手段將垃圾袋與垃圾箱一一對應,掃碼垃圾袋只能打開與垃圾袋顏色一致的垃圾箱,引導垃圾準確分類投放。優化后的智能垃圾箱需內置滿載預警、實時稱重、自動開門、大數據實時上傳、防夾手等智能功能。五是加強垃圾后端處置能力,推動垃圾資源循環利用。加大收運車輛配置和再生資源回收站點設置密度,進一步提升垃圾回收處理能力。探索多種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渠道,如餐廚垃圾+昆蟲產品鏈模式,推動民營環保型企業強強聯合,打造從餐廚垃圾無害化生態處理,到生態農業,再到養殖和動物飼料業的一整條產業鏈體系。六是擴大宣傳教育,建立科普基地。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表示,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是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關鍵。為加快推進垃圾分類制度,李冬玉建議:一是納入規劃考核以確定目標。二是加大資金投入以完善鏈條。三是落實法規制度以確保效果。四是加強引導獎懲以養成習慣。
全國政協委員、祈福集團副董事長、祈福生活服務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孟麗紅指出,目前各大城市都在推廣垃圾分類,但遇到了各種阻礙,且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并不理想。這種全民分類方式,并非最佳選擇。孟麗紅建議:居民僅需對餐廚垃圾分類,其他垃圾則由專業公司利用先進機器設備統一進行分類,通過市場化競爭形成全產業鏈,包括前端收集,中端運輸,后端分類、利用等,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垃圾分類產業,解決垃圾分類問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可以減少二次污染,降低病毒等有害物質的傳播和傳染病爆發風險。
農村“廁所革命”
農村“廁所革命”是一項關系農村居民健康和生活環境質量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委員們對這項工作高度關注并對其中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看到衛生廁所與疾病防治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通過農村“廁所革命”,著力提升農村居民自覺改廁意識、正確使用衛生廁所和管護意識、農民居家環境和家庭衛生意識,可以減少或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此,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因地制宜,科學選擇和完善改廁技術模式。二是加強宣傳和管理,讓農戶用好管好自家的廁所。三是開展農村衛生健康教育、提高群眾衛生意識。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高度關注農村廁所“兩頭堵”的問題。調研結果顯示,農村廁所革命推進過程中,有些廁所既無上水沖也無下水排,形同虛設,造成浪費,既讓農民“鬧心”,也滋生了“怨氣”;有些雖有上水沖但無管網排,糞水自流造成水源直接污染,甚至成了疾病傳染源。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家部委、省(市、區)、市、縣、鄉(鎮)農村“廁所革命”領導協調機制和統籌推進機制,從政策供給、規劃制定、資金籌集、科技攻關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形成推動合力,扭住“供水系統”“排污系統”兩個關鍵,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廁技術創新體系,著力研究、推廣“如廁難、排污難、處理難”系統性新技術方案,推動農村廁所項目建設和服務運行走市場化路子。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無錫市委主委、無錫市副市長高亞光調研發現農村“廁所革命”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農村廁改部分設施不配套、功能運作難以到位,污水處理終端受多因素干擾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第二,在已經鋪設污水收集管網的地區中,由于農村地區地形地貌遠比城市復雜,時常出現污水無法有效通過管網收集至污水處理終端,進而使污水處理終端出現“曬太陽”的零運行現象。當春節假期大量城市流動人口返回農村,短期內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劇上升時,污水處理終端卻因長時間閑置,分或全部失效,無法有效分解污染物,超標排放生活污水至自然水體,也會不可避免地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建議如下:第一,建議改變固有思維,擯棄簡單套用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的模式,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第二,建議提升改廁配套材料設施科技含量,逐步擯棄傳統材質廁改配套設施和冬春季容易結冰的水沖沖洗模式,鼓勵推廣使用質量穩定的新型復合材料、安裝簡單快速牢固的裝配式工藝的戶用廁所。第三,以村級公共廁所為依托,實施多元化營運模式,多渠道籌措資金,緩解“建而失管、管而無力”的問題。
【鏈接】
兩會委員對污染治理的觀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污。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案中建議:一是把三大重點區域企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城市蜂擁布局鋼鐵焦炭等高污染企業的現狀;清理整頓行政邊界“三不管”地帶的“散亂污”企業及集群,把處于“霾窩子”的鋼鐵企業的長鏈條流程改造為短鏈條流程,把國內外廢鋼作為資源替代鐵礦石,打造國家電爐煉鋼基地。二是在三大區域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改變能源就地平衡模式,變輸煤為輸電為主,新增能源主要依靠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新增天然氣主要用于替代煤炭,降低非電企業和取暖用煤。制定并實施“升級版”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規劃。三是以淘汰高排放柴油貨車和建設企業大宗貨物鐵路專用線為重點,以提升鐵路貨運比例為目標,制定國家和區域鐵路貨運規劃,從源頭上減少燃油污染物排放量。
2020年春節期間的疫情彰顯了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疫情期間,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劉文清院士一行6人乘坐自主研制的觀測車奔赴武漢疫區,開展為期兩周的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獲取了武漢重點區域內大量觀測數據,掌握了大氣環境要素的高時空分辨率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排放、輸送情況。研究表明,病毒依附于氣溶膠會更長時間存活和漂浮在霧霾空氣中,由此引起的傳播將對未來的公共健康危害極大。為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李志軍建議,國家分片區設立多家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化示范中心,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依托具備真正技術研發實力、強大的工程實施和維護能力的單位,負責新的十倍進步技術的研發、設計、建設、維護和推廣。
土壤治理直接關系到“餐桌安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將成為未來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余國東圍繞有機肥推廣使用提交提案。他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有機肥推廣使用還缺乏激勵政策,對比化肥,有機肥存在生產成本、銷售成本、勞動力成本較高等問題。他在提案中建議,在有機肥生產、運輸、銷售、使用環節都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