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聚
【鄉情】
清明聚
■ 張燕燕
前天,舅爹在家族群發布:“各位家人:今年上墳定于4月4日(星期天),請積極參加。”看到信息,歸心似箭。終于可以回家鄉,終于可以和親戚們團聚了。就地過年的2021,讓多少異鄉的游子與家人隔空相聚,清明,這個如約而至的傳統節日,突然就承載了家人們無比厚重的意義,不僅僅是祭拜祖先,更是生活于現世的我們團圓相聚的契機。
清明,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早在2006年就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直以來,它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更是像我們這樣飄零于外地的人家族團圓相聚的時機,以此喚醒家族的共同記憶,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家鄉鳳慶,而今只有幾尊祖墳屹立,張氏族人早已散落四方求職謀生,唯有清明才是家人們相聚的時刻。每每回鄉,我們自己也笑言,我們都是鳳慶外地人。那條回家的路,從泥濘到平坦,從4小時縮短為3個半小時。每次,遠遠看到屹立山中的文筆塔,我就心安了,文筆塔是每一個在異鄉的游子回鄉路上最安心的慰藉,因為看到文筆塔意味著離家已經不遠了。近幾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家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的一次回鄉,是去年,日新月異的交通讓不常回鄉的我已經找不到回家的路,云鳳便捷通道之后,另一條高速公路開通,入城,平坦的硬板路已然通到家門口,而我竟找不到回家的路口。一番兜兜轉轉,終于到家,感嘆家鄉的變化之余,我也是惆悵的。畢竟,于一直工作的地方而言,我是一個無法融入的異鄉人,于心心念念的家鄉而言,我也只是一個摸不著北的外地人了。一個無法融入的異鄉,一個不再熟悉的家鄉,一直以來的漂泊感愈發強烈地折磨著近中年的我,或許,我該回家了,然而,談何容易。
上個月,姐夫的母親去世,居住在臨滄境內的家人們紛紛請假,奔赴南傘,2021年的第一次相聚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是大家始料不及的。午飯過后,各方親戚紛紛辭別,包括我。我專門上樓告訴老親爹:“我們要回去了,明天還要上班,孩子因為上學沒來,還寄放在同事家中。”突然間,這個70多歲的老人就淚目了,告訴我:“阿燕,我心里空啊,沒個說話的伴了。”我強忍住淚水,和他說了幾句沒頭沒腦的話語后,逃一般地跑下樓來。記憶中,親爹和親媽是感情極好的,不管到哪兒都是手牽手互相攙扶著對方。兩位老黨員每天互相讀報給老伴,相互討論時事要聞,每日定時收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我小的時候,常常得到他們的關照,后來,忙于工作與家庭,我竟十年未曾看望這兩位曾經給予我關懷的老人家。南傘回來之后,我常常自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孝道親情,清明的習俗,是對逝去親人的祭奠,而健在的家人更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重心。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回家看看。
(作者單位: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財政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