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
【我的父親母親】
包粽子
■ 柳艷柏
每個星期的休息日,我都要去趟城陵磯的家,看望年邁的父親。前兩天回家,看到家門前坎邊的箬竹長得郁郁蔥蔥,不由得想起了我的母親以及母親包粽子的往事。
那時,我們家還住在老家,新墻河的上游,一個叫石柳家的地方。每年的端午節前夕,母親看到門前有叫賣粽葉子的,就急急忙忙叫上:“賣粽葉子的,買點粽葉子。”那個賣粽葉子的就來到家門前,母親端上一杯椒子川芎洗水茶,“來來來,師傅渴了吧?”把茶遞給賣粽子的師傅。“粽葉子怎么賣呀?”在師傅說出價格后,母親總是以農村婦女的精明和他討價還價,最后雙方笑呵呵地成交。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起源于春秋楚地,也就是我們湖南現在的所在地,據說是屈原大夫,在汨羅江懷沙沉江之后,當地的老百姓為了防止他的尸體被魚吃掉,就把粽葉子包的糯米飯拋到水潭中讓魚吃。這樣,端午節插艾、吃粽子、放雄黃炮等就慢慢成了我們這里端午節的風俗。
母親把粽葉子浸上水,第二天到樓板上放下百來斤糯米谷,送去村里的打米房,半小時后,一擔像珍珠一樣白花花的糯米就擔回家了。母親用升量出十來斤,淘米、浸泡。午睡過后,母親把納鞋底的粗棉布白線拿出來,一頭扎在一把木椅靠背的一端,再把過年吃剩的臘肉從灶邊的梁上拿下來,用熱水洗干凈,用棕刷子刷幾遍,拿來刀和砧板,切得極細。把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拿出一半,和切好的臘肉拌在一起,又把洗刷了兩遍的粽葉子放到系了棉線的椅子邊上,另外拿一把椅子坐在系棉線椅子的后面,腳踩在椅子下邊的橫梁上,開始包粽子。兩片粽葉子,在母親的手中神奇地一卷,就變成一個錐形,母親用瓷調羹把糯米和臘肉一勺一勺放入錐形的粽葉子,用筷子扦插幾下,待糯米緊實后,把錐形底部的粽葉子回覆在口子上,用白線纏繞幾下,一個漂亮的錐形粽子就系在棉線上了。包著包著,我們家的叔叔、嬸嬸們也來湊熱鬧:“哥哥讓我來試一下。”在我們老家的方言中,嫂子也叫哥哥。母親笑著站起來,讓給弟弟弟媳們來試試手。有的包的形狀不好看,有的包得松松垮垮的,有的包得還看得見糯米。在父親眾多的兄弟姐妹中,最會包粽子的是四叔。四叔包的粽子又大又緊,棱角分明,速度又快。不一會兒,十多斤糯米就包好了,一半是臘肉粽子,一半是白米粽子。粽子包好,母親連忙去煮,滿屋子立時飄滿了粽葉的清香,和著糯米的飯香味兒,讓人垂涎欲滴。那年月農村也沒有什么好吃的東西,包好粽子,母親總是叫上曾祖父、曾祖母,爺爺、奶奶,弟弟、弟媳們一起大吃一餐。而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吃的是白米粽子。一看到粽子出鍋,連忙拿來剪刀,剪去棉繩,把撕下粽葉子的粽子放到碗里,蘸上紅糖,迫不及待地大口吃起來。
粽葉子的學名叫箬竹。是生長在南邊丘陵地帶的一種闊葉竹子,葉子除了可以包粽子之外,還可以用來編制農村防雨防曬的斗笠,也就是唐代詩人張志和詞中所寫“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斗笠。南方有的地方也用這個葉子編制簍子儲存茶葉。
舉家搬到城陵磯后,城陵磯附近的山上沒有粽葉子,靠近洞庭湖區,附近很多居民就用蘆葦葉來包粽子,但蘆葦葉包的粽子不及粽葉子包的粽子香。母親不曉得從哪里弄來一篼粽葉的根莖,種在房前的坎邊,慢慢就長出了一大片。而今,母親離開我們有二十多年了,粽葉已長成很大很大的一片。我們每年端午來采摘粽葉子的時候,就不由得想起我的母親。我們對母親的思念,就像這長得旺盛的粽葉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繁茂,更加濃密。
(作者單位:國鼎和誠項目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