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
“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用綠”見聞
“別小瞧這樣一棵樹,簡直‘渾身是寶’,在林農眼中,那可是‘搖錢樹’!”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林業局總工程師王新洋說。在南譙區施集鎮的蘆柴河萬畝麻櫟產業基地,記者看到,這里的麻櫟多是從根部生出三四根碗口粗的枝干,浩瀚林海,向天爭綠。
“麻櫟是江淮丘陵優良的鄉土樹種,是生態防護和經濟效益結合緊密的樹種,用途廣泛。”王新洋介紹,除了可加工制成環保木炭,其枝丫還是最優質的食用菌原料,櫟樹葉也是柞蠶喜愛的食物。
“通過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模式,我們實現了轉型升級,如今麻櫟木材的收購價格穩定在550元/噸至600元/噸。”滁州市昌春木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杜昌春說。該合作社吸納了1.2萬戶農民,重點經營麻櫟人工林30萬畝,深耕木炭、食用菌、柞蠶和林產化工等產業,年產值達10.5億元。
“我家的100畝林地現在都種上了麻櫟,交合作社統一收購。前些年,我的收入不過四五萬元,如今已達10萬元了。”合作社工人張正峰笑著說。
“南譙區如今種植麻櫟35萬畝。”南譙區林業局局長項玉勝說,“年產小徑材50萬噸、木炭11.2萬噸、木醋液5萬噸,加上食用菌、林木良種、柞蠶養殖和生物質發電等,麻櫟循環產業的年產值高達20.8億元。”
作為我國首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安徽省扎實推進“護綠、增綠、管綠、用綠和活綠”的“五綠”任務,其中在科學“用綠”方面,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發展,積極培育木本糧油、特色經濟林、苗木花卉、竹藤等新興產業和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新業態,完善市場化多元化森林生態補償,探索建立跨區域森林和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滁州市重點培育薄殼山核桃、麻櫟、杜仲和精品苗木等“三樹一苗”共計160萬畝,培育專業合作社及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2783個,支持各類林業經營主體參與林業開發建設。
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六安市金寨縣,近年來同樣堅持“向林地要產出、向空間要效益”,念好“山”字經,做足“林”文章。
楊習倫是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的脫貧戶。曾經的他住在半山腰的破屋中,依靠砍樹賣木材賺取收入。如今他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穩定增收近8000元。
“如今端起‘生態飯碗’,日子越過越紅火。”楊習倫說,“我在樹下種植了天麻、重樓等中藥材,還翻修了易地扶貧搬遷后的新房,干起了民宿,如今我年收入能達到七八萬元。”
“靠山吃山,我們吃出了新花樣。”大灣村村級林長、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告訴記者,林長制改革推行以來,大灣村駛上了綠色發展的高速路,聚力發展天麻、重樓等林下經濟,并結合大灣十里漂流、十二檀古樹群等開發鄉村旅游。
六安市按照產業全鏈條發展思路,大力支持林下經濟產業、苗木花卉產業、森林旅游康養等項目建設,去年全市林業總產值突破560億元。
“聚焦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五綠’工作目標,鄉村真正實現了‘生態受保護、林業增效益、百姓得實惠’。”何家枝說。
(據新華社)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