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 土里生金:從秦嶺深處到黃河岸邊的觀察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鄉村振興 土里生金:從秦嶺深處到黃河岸邊的觀察
房前屋后普普通通的豆角,加工后暢銷各地,成為致富的“金豆豆”;一根根不起眼的蘿卜,不但讓鄉親們賺到了實惠,還在網上“闖”出了名氣……
隆冬時節,本該是三秦大地蕭瑟之時。然而,從秦嶺深處到黃河岸邊,記者看到的卻是產業興盛、家家興旺的景象,在農產品加工車間、設施大棚內,到處洋溢著蓬勃生機。老鄉們感嘆道:鄉村振興,真能土里生金!
屋外滴水成冰。陜西省洛南縣的陜西德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里,53歲的脫貧戶杜俊葉和十多位工友一道,正在分揀烘干后的豆角。很快,這些干菜將搭乘汽車、火車走出大山,銷往山東青島等地。投產5年來,從事蔬菜脫水加工的德盛公司,已帶動洛南縣11個鎮辦的7300多戶群眾參與種植豆角、大蔥、黃花菜。
“過去,豆角眼看就要熟了,卻常常沒人收,可把我們愁壞了!”杜俊葉說。現在,她家的兩畝豆角一收獲就賣給德盛公司做深加工,自己則應聘到這里打工。苦盡甘來,她愁沒了、笑多了:“我每月賺2000多元,丈夫在外地一年能掙個三四萬元,現在兒子也工作了,日子是越來越好嘞!”
得益于以龍頭企業帶動主導產業發展的思路,不少群眾已經嘗到了“土里生金”的甜頭。洛南縣鄉村振興局督查專員王亞斌說,近年來,通過引進龍頭企業、落實產業獎補政策,洛南的辣椒、食用菌、油葵、黃花菜、天麻等特色產業日趨壯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愈發厚實。
無獨有偶,近200公里之外的黃河岸邊,一根根不起眼的蘿卜,正創造出一個十億元規模的產業。
清洗、分選、打包、裝車……陜西省大荔縣官池鎮石槽村的綜合服務交易中心里熱火朝天,工人們正在一條條流水線前緊張忙碌。
李彩霞雖已62歲,打包蘿卜的動作十分麻利。今年,她家的50畝蘿卜喜獲豐收,收入20多萬元。地里的活兒剛忙完,她又來村里的廠子打工。從最初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如今機械化耕作、滴灌設施進田,李彩霞說,有時澆完地,腳上都不沾泥。種了十多年蘿卜的她笑言,自己終于當上了“新時代的新農民”。
新農民也正在經歷著越來越多的新奇事。清洗車間不遠處的一間板房里,幾位年輕姑娘正對著屏幕頻頻敲擊鍵盤,社交軟件的提醒音此起彼伏。
“我們村每天線上交易3000單,一年售出2000萬斤蘿卜!”石槽村黨支部書記秦中良語氣中難掩自豪。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石槽村近年來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冷藏庫,可存儲蘿卜600萬斤,還建有清洗車間、分選車間,吸引了170多位村民來此就業。
如今,官池鎮已有蘿卜相關存儲加工企業100多個,年產值超18億元,成為陜西赫赫有名的蘿卜種植和集散基地。許多當地人還帶著種子,到外地流轉土地種植蘿卜。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今年汛期,陜西遭遇多輪強降雨襲擊,洛南、大荔受災都非常嚴重。災害過后,這些地方一方面強化動態監測,堅決防止因災返貧,另一方面繼續牢牢扭住產業這個“牛鼻子”不放,抓緊恢復生產。
“無論到了啥時候,產業都不能松勁,這樣才能經受住考驗。”在大荔縣埝橋鎮南高遷村,村支書杜寶峰深有感觸地說。從早年間種西瓜,到后來種葡萄,又主動進行多次品種更迭,南高遷村如今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65萬元,村集體積累超過18萬元。站在村口眺望,溫室大棚一眼望不到頭。
“秘訣就在于始終堅持市場化思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杜寶峰說,思維不斷更新才能把握好市場需求,也才能讓農產品越賣越好,鄉村振興的步伐越來越堅定。
(據新華社)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