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暖意
【身邊的感動】
古城暖意
■ 秦延安
突發的疫情為西安按下了暫停鍵,讓冬日的古城變得空曠蕭瑟。就在這場全城封禁的抗疫中,一幕幕凡人善舉,一句句肺腑之言,猶如一股股暖流讓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
連續十多日的封城,讓物資儲備不足的人家出現短缺。小區微信群里,一位網名5號樓的住戶發言:“租住在3號樓的天水姑娘,不知道你方便面吃完了沒?還有吃的嗎?沒有你的聯系方式只能在群里呼你。如果沒吃的私聊我,叔給你免費送我家做的飯。”
5號樓的住戶連發三遍,沒見回應,繼續發話:“希望大家幫忙聯系下,謝謝大家。出門在外打工不容易,那個小姑娘租住的房子沒法做飯,就是吃泡面也是那天現買的燒水壺。”
群里大家七嘴八舌地做著各種猜測。“聯系物業,3號樓的住戶不在咱們這個群。”大家似乎才醒悟,這個業主微信群是五、六、七棟樓的住戶。
“別只想著救助天水姑娘,我這南方人也需要幫助。”網名備注新西安人的住戶發出一張笑臉跟著一段文字:“家人喜歡吃米飯,現在家里沒大米了,誰家有多余的能否賣點?”
“我家有多余的,不過不賣。”網名備注小王同學的立即應答。就在氣氛有些尷尬時,他又發話:“可以送,你需要的話,下樓來取,我給你放在大門外。不要加微信,不要給我轉錢,只送不賣。誰還需要,都可以來。”
小王同學的應答獲得一片點贊。瞬間微信群里如集市般熱鬧,許多人都如池塘里的魚紛紛冒出,說自家有多余的泡面、面粉、水果等,誰家有急需盡管來拿。這種慷慨解囊,讓人瞬間淚崩。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場疫情讓小區里的人真正領悟到了這句俗語的內涵。小區住戶有上千家,大家雖處一院,樓上樓下,但平日里都各自忙碌,關起門各過各的日子。沒想到,在疫情封鎖不能出戶的困難時刻,不管是借柴米油鹽,還是互換生活用品,只要你有求助,群里一定有回應你的熱心腸的人。這樣的感人故事舉不勝舉。普通人幫著普通人,平凡的力量微光成炬,不僅讓城市屋檐下的鄰里關系由陌生變得親切、緊密起來,更透露出這座城市的品質。
疫情封鎖了我們的腳步,卻封鎖不了人間大愛。陜西省腫瘤醫院的德善廚房,平日里是為重患者家屬們提供做飯服務的地方。疫情中,他們將“抗癌廚房”變成了“抗疫廚房”,原來的5人團隊也吸引了32人參加,每一天為一線抗疫人員以及看病滯留的患者、考研的學生免費提供一千份愛心餐。熱乎的飯菜不僅為冬日的西安增添了一份暖意,也讓這份源自愛心的力量,超越時空地擴散與傳遞。一位看了新聞報道的山西網友留言,自己也要辦一個這樣的廚房,讓愛廣泛傳播。這種經由愛心傳遞而泛起的漣漪,雖然力量有限,卻可以溫暖撫慰人心,讓行善的路不再孤單……從沖鋒一線的醫護人員,堅守崗位的公安干警到各級下沉干部,幫忙取送快遞、分發物資的志愿者,從一位房東為81名租客免費提供一日三餐,到捐款一百萬幫助疫情中受困農民工的畫家王西京,再到眾多捐贈蔬菜捐助防疫物資的企業家、工人、農民等等,這些自發善舉的原始驅動力,不僅有疫情下生活不易的感同身受,更有“人家能伸出一把手,遞一份愛,我為什么不能”的愛心傳遞,像一道光,照亮了人心,溫暖了古城。
這種暖,不僅是西安的,也是中國的。在這場艱巨的抗疫斗爭中,我們看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暖流涌向西安。僅從那些救護車的車牌號碼我們就能感受到:山東濟寧、山西大同、安徽宿州、河南鄭州、甘肅慶陽、四川成都、黑龍江哈爾濱、遼寧盤錦、寧夏銀川、寧夏固原、吉林松源、河北邯鄲、河北秦皇島……我們記下了這些來自兄弟城市的醫護身影,也記下了那些天南海北的物資捐贈。這是中華民族的暖,讓疫情之下的西安淚眼婆娑。
雖然這個冬天很冷,但愛和希望比疫情蔓延得更快,相信每個冬天的句點都是春暖花開。“西”望你我,“安”然無恙。長安,終會常安。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就職于陜西省水文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