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
【記憶】
兒時的年味
■ 王會亮
兒時的年味,是從臘月說起的。
一進入臘月,我們小孩子就扳著指頭盼望著過年,而大人們也逐漸開始了置辦年貨。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鄉鎮還沒有所謂的商場,“上集趕會”是農村人選購年貨的主要方式。大人們舍不得花錢,稱二三斤糖塊和瓜子,挑四五張掛歷或油畫,給兒女買幾件像樣的衣服,全家人就有了過年的盼頭和喜悅的情愫。
臘月二十三,灶王爺要上天;既要上天言好事,又要下界保平安。記憶中的這一天,母親一大早就會煮熟四五個雞蛋,供奉在灶神的畫像前,然后指點我跪在灶臺旁邊,恭恭敬敬地給灶王爺磕一個頭。母親說,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爺要上天奏事,向玉皇大帝稟報咱家的大事情呢,所以你要聽話,做個乖巧的孩子,免得讓灶爺為難,不知道說咱家什么好。但那時候的我,整個心思都沉淪在那幾個剝了皮的雞蛋上,怎么能聽得進母親的諄諄教導呢?大約五分鐘后,我便可以對那些白嫩嫩、軟溜溜的雞蛋大快朵頤了。臘月二十三是“小年”,從這一天開始,年味就越來越濃了,東家殺肥豬,西家宰雞鴨,忙得不亦樂乎。就連村口那駝背的老柳樹下也多了幾位思兒念女的老人,望穿雙眼地等待著親人的歸來。
“掃房”是不可缺少的過年風俗,按照民間的慣例,時間也多選擇在“小年”這一天,寓意著“掃塵除舊歲”。家里的東西能搬動的,幾乎全要搬出來。母親頭挽毛巾,憑著一把笤帚,屋里的墻面和犄角旮旯會被清掃得一干二凈。這時,父親就會燒一碗漿糊,一張一張地往墻上裱糊報紙,白紙黑字,墨香四溢,不一會兒,整個屋子就漸漸地亮堂了起來。而我和妹妹最熱衷的事情,則是幫父母干活,剛開始是一件件地往院子里搬東西,到最后又是一件件地往屋子里搬東西,大冷的冬天,有時候也會累得氣喘吁吁,卻樂在其中。
小孩盼過年,過年吃麻花。年節時期還要煮麻花,在我們家鄉稱之為“煮油”。火紅的灶膛上支一口油鍋,翻滾的油浪飄著油香,大人們一搓一扯一擰巴,一根根白面麻花就被旋轉進了鍋,隨著“噔啪噔啪”有節奏的風箱聲,一摞摞香酥的大麻花便在案板上擺放成堆。我們小孩子多散坐在一邊湊熱鬧,或聽大人們嘮嗑扯家常,或是模仿大人學著搓面團,不論白天還是黑夜,麻花能煮多長時間,孩子們就能熬多長時間。
時間如白駒過隙,日子的腳步很快踏進了年三十。揮一揮掃帚,本年度最后一次打掃衛生。貼幾副春聯,滿心歡喜迎接新的一年。傍晚時分,再用白灰在院子里撒兩個圈狀,分別以小麥和玉米放在圓心位置,稱之為糧食囤。等到晚上,一家人端坐在黑白電視前,急切地等待著春晚上演,嘴里或嗑著瓜子或嚼著奶糖或嘮著家常,溫馨的畫面至今仍在我的夢里常現。那時,手機還沒有普及,看電視的熱情不亞于現在人看微信玩抖音。新年的鐘聲剛響過,各家的鞭炮就噼里啪啦炸開了鍋,儼然是在期盼一個火紅的開端、一個美好的年成。
正月初一大過年,一家人好酒好菜還有大肉片,吃的是團圓飯,發的是壓歲錢,盼的是家和萬事興,想的是幸福在身邊。出了門,不論大人還是小娃,一個個眉眼帶笑,滿面春風,都是好心情。
記憶中,走親戚是新年伊始最有意義的事情。大人們提著竹籠,里面放上麻花和饅頭,兩個一伙,三五成群,一家接一家去親戚家拜年,所以也有人把走親戚叫做“走饃籠”。每到一村或一家,人家雖然只留你兩根麻花、兩個饃,卻依然盛情款待,早午兩頓飯熱情侍候著。鞋子一脫,上炕打撲克;酒杯一端,桌前劃兩拳。親戚之間有著說不完的話題,去年的收成,今年的打算,老人的贍養,兒孫的成長,絮絮叨叨聊到日落西山意猶未盡。
兒時過年,濃濃的味道,猶如傾倒在歲月河床上的一壇老酒,芳香彌漫,余味綿長,一直深藏在我的記憶里,至今懷念愈久彌新……
(作者單位:國家稅務總局平陸縣稅務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