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儉傳家聲名揚
【弘揚廉潔文化 涵養清風正氣】
廉儉傳家聲名揚
■ 達墨
“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幾句話,出自康熙年間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之口。
入仕后的張英雖然走進了權力的中心,但他清醒地意識到“高位者,責備之地,嫉忌之門,怨尤之府,利害之關,憂患之窟,勞苦之藪,謗訕之的,攻擊之場,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卻步”。因此,張英一直要求家族子弟在讀書、為人、治家、做官等方面都要敦厚謙謹、慎言守禮。譬如做人,張英主張要以謙讓、益人為本。他言傳身教,自己居鄉時,與人相交就“厚重謙和”。他訓誡子孫要明白“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并說“天地不能常盈,而況于人乎?”再如讀書,張英指出,“書卷乃養心第一妙物”,“為人生頤養第一事”。又譬如交友,張英將此提高到“保家”的重要地位:“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保家莫如擇友”。他認為一定要選擇那些品行端正、為人謙慎、喜好讀書的人為朋友,只有交到這種“有善相勉,有過相規,有患難相救”的諍友、諒友、直友,才能讓家族遠離禍殃。
張英把“居官理事,旌別淑慝”看成是應盡職責,提倡為臣要直諫,“遇事敢言”,即使虧體受辱,也無所畏懼。他把“官職高一步,責任便大一步,憂勤便增一步……惟天下之安而后樂”作為自己的座右銘而努力實行。康熙初年,張英與兵部尚書明珠力排眾議,堅決主張三藩同撤,有力維護了清王朝的大一統局面,自此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每次御駕親臨南苑及巡行四方,都詔令其隨從。但他并未因此驕矜自持,一如既往地“供奉內廷,日侍左右,恪恭匪懈,勤慎可嘉”,而且“有關民生利弊、四方水旱之國事,皆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遇有人行賄時,張英則正顏拒絕。他曾說:“使我為州縣官,決不用官銀媚上官。”“門下奔走之客,有損無益。”其家境清苦,任翰林時,曾于會試入闈,家中竟然無米下鍋。夫人搜得家中有面數斗,遂舉家連食面湯將近一月。居虎坊橋時,度支困乏,夫人不得不取下孩子項下銀鎖質錢,以渡難關。張英的廉儉之風,還體現在解“甲”歸田之后,“誓不著緞,不食人參”。在他六旬生日時堅持不辦壽宴,不受賀禮,與妻子商定把錢省下來“制作衣绔百領,以施道路饑寒之人”。他布衣蔬食,至老不衰,而救人急難則動輒傾囊。
張氏家族自從張英曾祖父張淳入朝為官以來,始終忠于職守,清廉為官。張英之子張廷玉恪守家風、父訓,雍正帝稱贊他們父子:“汝(張廷玉)父清白傳家,中外所知。汝遵守家訓,摒絕饋遺。”
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進士,累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張廷玉認為奉職應公正自守,不要計較個人毀譽得失,不能枉法徇私。他強調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因此,他所認為的人生樂事,并不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飾之鮮華,飲饌之豐潔,聲伎之靡麗”,而在心之樂不樂。張廷玉受命為軍機大臣,日理萬機,辦公時“諸曹司及書吏抱案牘于旁者,常百數十人環立,更進以待裁決”。就是坐在轎子里,他也仍在批閱文件,讓隨行人員隨時取送,可謂案無留牘。張廷玉掌翰林院時,多舉薦人才,為朝廷擢用。而對“家人子弟,不得以間請”,“公正無私,周詳妥協”。不僅如此,他還奏請雍正,將其子張若靄參加科舉所獲的“探花”(一甲第三名)改為二甲一名,以示“謙謹之誠”和關愛天下寒士之心。他在執掌吏部時,絕苞苴,杜請托,銓政肅然,吏治一新。
張廷玉繼張英之后成為一代治世名臣,是與他的家庭環境特別是祖輩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財政局)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