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企業困難
資料圖片:圖為12月12日浙江一家企業的工人正在檢查軸承精度。 新華社發 (官偉 攝)
………………………………………………………………………………………………
開局之年,當人們為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感到欣喜之時,也把更多的目光、更深的關切投向中小企業。
與宏觀經濟總體表現良好不同,今年以來,“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企業倒閉”……種種不利消息纏繞著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究竟怎么了?國家出臺的種種幫扶政策能否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中小企業又將走向何方?
困難未改基本面
從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走出來,不少中小企業本以為能暫時松口氣,卻發現形勢似乎變得更嚴峻了。
“用工荒”、“用錢荒”、“用電荒”……有人戲稱中小企業變成了“心慌”企業。這些說法當然有些夸張,但今年以來中小企業生存發展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的確是事實。
融資難——央行連續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銀根收緊,中小企業首當其沖,貸款更難、融資成本更高。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約一半的中小企業認為從銀行貸款“非常難”或“比較難”,超過一半的小型企業表示目前資金相當“緊張”。
一些企業向尚不合法的民間借貸求助。溫州今年企業民間借貸規模超過1200億元。民間借貸利率大大高于基準利率,中小企業原本就是微利經營,如此高的利息一旦還不上,資金鏈斷裂,只能選擇關門歇業。
成本升——持續數年的“招工難”后,今年各地迎來了勞動力價格的普遍上漲。這讓大量依靠低成本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格外糾結,不漲工資招不來人,工資漲多了又可能沒什么錢賺。調查顯示,高達97%的中小企業主感到人工成本明顯增加。此外,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也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
市場狀況堪憂——從行業看,今年紡織、塑料、輕工等行業盈利狀況整體不佳,盈利狀況較好的主要是采礦、信息、房地產等,而中小企業恰恰集中在前者。國際市場的波動也使東南沿海長期從事出口加工的中小企業訂單大量減少。
多重不利因素疊加,讓本就不夠強壯的中小企業越發感到困難重重。今年4月份以來,浙江等地出現了一些企業停工、部分企業家“跑路”的現象。
但是,倘若據此判斷中小企業到了“最壞的時候”、“倒閉”成潮,則言過其實。
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8萬家小微企業的抽樣調查顯示,今年以來小微企業的增長速度、生產收入以及部分財務指標增速出現一定回落,但總體運行仍處于正常區間,在全國范圍內沒有出現大面積小微企業倒閉、關停的現象。
工信部對13個省份中小企業的調研發現,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確面臨資金緊張、盈利空間縮小的困難,但問題主要是局部性或苗頭性的,中小企業整體上繼續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度處于風口浪尖的浙江省也澄清,并未出現傳聞中的大規模倒閉現象。今年上半年,在冊企業數量不減反增。
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多次強調,對今年以來中小企業的困難一定要全面看待。一方面,困難客觀存在,有一些是深層次、機制性的問題,有一些是外部大環境變動造成的,這些困難不能回避,必須充分重視。另一方面,夸大中小企業的困難,讓人以為中小企業都不行了,也不合適。中小企業發展的大方向還是好的,現在整個大環境,特別是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都是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
政策送來“及時雨”
目前我國擁有中小企業約4000萬戶,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完成了我國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中小企業已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今年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經營遇難,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浙江等地實地調研,一項項扶助政策迅速出臺。
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國九條”。10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提高小型企業的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延長至2015年底并擴大范圍;適當提高對小型企業貸款不良率的容忍度等等。9條措施,明確而具體,極具針對性,一出臺就受到中小企業的大力歡迎。
幾乎與“國九條”同步,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陸續做出承諾,保證小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貸款平均增速,并公布了具體的操作方法。
稅減了,還要減費。11月18日,財政部、國家發改委聯合發文,宣布自2012年起至2014年底,對小微企業免征22項行政收費項目。
力挺中小企業,各地密集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浙江省財政拿出10億元建立中小企業再擔保基金,對符合轉型升級的小企業減免稅費。溫州市設立規模為5億元的企業應急轉貸專項資金,先期撥付到位2億元,為當地中小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困難。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認定了一批省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示范機構,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發行工作。
這一項項政策措施,如同“及時雨”為中小企業送來實實在在的幫助,更大大增強了中小企業對未來的信心。
10月9日,曾因避債出走的“眼鏡大王”溫州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從國外歸來。現在,這家浙江最大的眼鏡企業已經復工。隨后,溫州奧米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福財等曾經出走的企業負責人也相繼回到溫州。“政府這樣支持、重視,我們也一定要自救自強,把誠信和信心重新找回來。”在困難中曾動搖、逃避過的企業經營者,紛紛這樣表示。
據統計,到今年8月底,溫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共計300家,比年初減少198家。虧損面7.5%,處于歷史正常區間。泉州市95%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今年上半年,泉州完成工業總產值近4000億元,同比增長兩成多。曾被傳“一半企業倒閉”的東莞市,今年上半年,全市合同吸收外資近20億美元,增長70%以上。
中小企業無疑還面臨著許多困難,融資難、利潤率低等問題也不是出臺幾項政策就能解決的。但信心的回歸、共渡難關的良好氛圍,讓人們看到了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希望。
轉型升級莫遲疑
同樣的經營環境,同樣是中小企業,今年也有不少企業取得出色的業績,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探究原因,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轉型升級早。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這是大勢所趨。企業如果不正視這些變化,及時轉型升級,還是走低成本擴張的老路,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小。”他表示,今年部分地區中小企業困難比較突出,其深層次原因正是沒有主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傳統經營模式盈利空間縮小的情況下,反而偏離主業,大量進入投機性領域。因此,中小企業長期健康成長,關鍵在于能否抓住時機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也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識。有民營企業“常青樹”之稱的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的話頗有代表性:“企業生生死死、有生有死是正常現象。有困難,怨天尤人沒有用,只有踏踏實實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去實現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往哪兒轉?
一個產品,從最初的研發到最后的銷售,附加值呈“高—低—高”走勢,人稱“微笑曲線”。我國的中小企業多數處于中間的位置,從事粗加工、簡單加工的多,擁有核心技術、能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少,而且產能過剩、布局雷同、資源利用率低等現象突出。王一鳴表示,轉型主要是往產業鏈高端轉,通過技術進步、結構調整,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也使企業具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轉型升級有多難?
有人擔心,眼下一些中小企業生存都成問題,談轉型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王一鳴說,轉型的確不那么容易,需要投入,需要耐心,可能不會很快看到成果,而且存在相當程度的風險。但是,中小企業要認識到,不轉型,路肯定越走越窄,來自外界的扶持再多也終究有限,歸根結底還要靠企業自身的努力。
與此同時,政策支持還應更給力。比如“融資難”的問題,轉型升級同樣離不開資金支持。由于技術創新具有高風險性,企業往往在研發這一最需要資金支持的階段拿不到資金。雖然目前各大銀行已紛紛表示要對中小企業予以更多支持,但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千差萬別,不可能寄望幾家大銀行解決數千萬戶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難,還要靠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發展中小銀行、草根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靈活而有效地滿足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行業和不同業務模式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此外,政策還應發揮引導作用,例如通過所得稅抵扣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向“十二五”規劃綱要所提出的“精專強特新”方向發展。
吹盡黃沙始見金。人們期待,當前存在的一些困難能成為提升的契機,推動、倒逼中小企業轉型升級,躍上新平臺。(記者 白天亮)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