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中國水網
“織密”中國水網
■ 本報記者 吳敏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隨即,國新辦舉行“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 提高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新聞發布會。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副部長王道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等出席發布會并對國家水網建設的背景、目標以及重點任務等進行了介紹,解讀如何“織密”中國水網。
保障國家水安全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需要加快構建國家水網。”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發布會上一語道出我國建設國家水網并發布《綱要》的背景。
目前,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需要在更大范圍實現空間均衡。自古以來,我國的基本水情就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很不均衡,水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資源問題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要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就必須加快構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網絡格局,解決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問題,增強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和供給能力,以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李國英說道。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優化水資源配置修復保護河湖生態。“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超出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導致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濕地干涸、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水生態問題。這些問題完全有悖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李國英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必須牢固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高度去謀劃發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必須加強河湖水域空間保護、生態流量水量保障,必須系統謀劃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發揮水資源綜合效益,既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又要保障實現“還水于河”,修復保護河湖生態。
有效應對水旱災害風險,需要筑牢國家水安全屏障。我國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水旱災害多發頻發,近幾年極端天氣事件呈現趨多趨頻趨廣趨強的態勢,暴雨洪澇干旱等災害的突發性、極端性、反常性越來越明顯。李國英舉例道:2021年鄭州發生了“7·20”特大暴雨,一小時降雨量達到了201.9毫米,2021年珠江三角洲發生了6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發生了1915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2022年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了60多年來最嚴重的干旱等。“隨著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極端氣候條件變化及其影響的日益加劇,迫切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建設高質量、高標準、強韌性的安全水網,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安全運行。”李國英說。
明確三大任務
《綱要》明確了國家水網建設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李國英強調,國家水網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加快構建“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國家水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其建設的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綱要》明確了國家水網總體布局和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國家水網主骨架由主網及區域網組成。其中主網是以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中、西三線工程為輸水大動脈,以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為重要調蓄結點形成的流域區域防洪、供水工程體系。未來根據國家長遠發展戰略需要,逐步擴大主網延伸覆蓋范圍,與區域網互聯互通,形成一體化的國家水網。二是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充分發揮長江、黃河等國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輸水、生態等綜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扎實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三是建設骨干輸排水通道。合理布局建設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東西縱橫交錯的骨干輸排水通道。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從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體系三個方面,作出了國家水網建設重點工程布局。五是明確了國家水網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保障措施,確保如期完成確定的目標任務。
重大項目作支撐
為加快推進國家水網規劃建設,我國規劃并建設了南水北調等一大批重大水利項目,取得了明顯成效。
“加快推進國家水網規劃建設,首先是加快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介紹道,水利部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生命線作用,不斷優化東中線一期工程水量調度運用方案,累計調水量已超過62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5億人次。同時,積極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2022年開工建設了中線引江補漢工程,拉開了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帷幕;加快南水北調總體規劃修編,推進東線二期可研論證和西線工程規劃編制,加快完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
“其次,推進建設一批骨干輸排水通道。去年,開工了多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水網骨干工程。”王道席舉例道,比如,環北部灣廣東水資源配置工程,將從根本上解決粵西地區特別是雷州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再比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這是億萬沿淮人民翹首以盼的流域防洪工程,將歷史性地解決淮河下游泄洪不暢的問題。同時,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或實現重要節點目標,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全線通水,有效緩解鄂北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引江濟淮一期工程試通水通航,對緩解淮河中游干旱缺水、構建江淮水運大動脈、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引漢濟渭秦嶺輸水隧洞全線貫通,建成后,可造福關中和陜北地區1400萬人。
水利部還積極推進省級水網規劃建設。“全面推進省級水網規劃編制,今年要全部編制完成。”王道席透露道,水利部已經確定了廣東、浙江、山東、江西、湖北、遼寧、廣西等7個省(區)作為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鼓勵地方重點在省級水網組織推動、骨干工程建設、數字孿生水網、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創造典型經驗,發揮示范作用。目前7個省級水網先導區明確的2500多個項目中,55%的項目已開工,省級水網格局加快形成。
全力打通水網“最后一公里”。市縣水網、農村供水、灌區現代化建設改造加快推進,全國農田灌溉率達到了54%,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87%。
王道席還透露道,今年以來,國家水網建設進一步提速,引江濟淮二期、引漢濟渭二期等重大引調水工程加快建設,西藏拉薩旁多引水、福建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四川向家壩一期二步等15項水網工程開工建設,云南滇中引水二期、河北雄安干渠、甘肅白龍江引水等一批水網骨干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力爭早日開工建設,國家水網格局進一步完善。
錢從哪里來
水網建設是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錢從哪里來?如何投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發布會上進行了解讀。
趙辰昕表態,對于水網建設要加大投資支持力度。“國家水網工程建設規模大,投資需求高。我們將把國家水網工程作為重要支持領域,保持中央預算內投資合理強度,重點保障跨流域、跨行政區域,還有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及提升防洪減災和糧食生產能力等重大項目投資需求。”同時,指導有關地方將水網建設作為政府投資的優先方向,根據地方財力狀況,合理把握建設強度和推進節奏,落實好重大工程的地方投資,推動工程順利建設,順利發揮作用。
“國家水網工程有很強的公益性,但同時也有一定的經營性,所以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和市場融資、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等多方面作用。”趙辰昕表示,近些年,有關地方發揮創新精神,主動擔當作為,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效。“我們將繼續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水價標準和收費制度,建立項目合理回報機制,積極引導各類投資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依法合規參與,擴大股權和債權融資規模,以市場化改革推動加快水網工程建設。”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