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羊肉覓蹤
【山川風物】
陜北羊肉覓蹤
■ 王炬堡 楊衛星
千年流淌的洛河,纏繞著萬年沉淀的黃土高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陜北兒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先民們從游牧活動向農耕文化過度,衍生出品目繁多的地方小吃。陜北羊肉,在這些佳肴美味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千百年來,陜北連綿不斷的黃土高原,生長著一種叫地椒椒的香草。長期食用這種香草的山羊,肉質不僅細膩,還有一種特殊的清香。鐵鍋燉熟的羊肉,味美不膻,肥而不膩,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根據文史記載:戰國時期,吳起大將軍領兵初到陜北,將士們不服水土,上吐下瀉。一位攔羊老漢得知情況后,告訴吳起將軍:“陜北這地方水土硬,多吃羊肉、蕎面,可保士兵們疾病痊愈。”吳起將軍聽罷,吩咐伙夫們宰殺山羊,分食蕎面。將士們吃得津津有味,大汗淋漓,沒過幾天軍中疾病消除。吳起將軍大喜,在他戍邊期間,大力發展羊子,陜北處處呈現“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繁榮景象。
1935年10月18日,中央紅軍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起縣。當夜,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來到張灣子村,住在村民張廷杰的家里。淳樸厚道的張廷杰,讓妻子侯孝俊拿出中秋節腌制的羊肉,為中央領導熬制了一鍋香噴噴的羊肉臊子湯,主食是剁蕎面。侯孝俊老人把蕎面切得又細又勻,下鍋煮熟,澆羊肉臊子湯,雙手遞給毛主席。主席坐在炕頭上,一連吃了三大碗,一邊擦著額頭上的熱汗,一邊風趣地說:“一年嘍!這是我在長征路上吃得最好的一頓飯!”毛主席稱贊羊肉臊子剁蕎面,成了陜北人的驕傲,之后,陜北羊肉臊子剁蕎面被譽為“萬里長征第一面”。
陜北人生性豪爽、大氣。婚喪嫁娶招待客人時,主人總會不留余力地好酒好菜滿桌上,大塊羊肉盡飽吃,生怕招待不周,落下閑話。肉量大的客人敞開肚皮,一頓能吃兩三碗。陜北羊肉是大補,有溫補脾胃、溫補肝腎、補血溫經、保護胃黏膜的作用,但是,吃得多容易上火。當地人都知道,吃完羊肉,再吃一點用蕎麥做的面食,就不會傷害身體了。這種飲食方法,是長期實踐得來的。陜北民歌有詞:“大塊羊肉配蕎面,我和哥哥心相連。”“蕎麥饸饹羊肉湯,死死活活緊跟上。”這些生動、形象的歌詞進一步佐證了,陜北羊肉和蕎面搭配食用是多么重要啊!
近幾年,細心的人不難發現,陜北大小城市里,主營羊肉的餐飲業多了起來,店老板們不僅服務態度好,羊肉味道也比原來提升了許多。清晨,太陽剛剛越過山頭,羊肉館的白老板,就邊忙活著生意,邊和顧客們拉起家常:“我曾經是貧困戶,培訓合格后,開辦了羊肉館,已經有五年多了。”
“我通過培訓,烹飪羊肉和剁蕎面的廚藝獲得了二等獎!”同樣開著羊肉館的王老板,見顧客夸贊他做的羊肉好吃,一時興起,拿出獎杯自豪地對顧客說。
被老板們津津樂道的“培訓”,是陜北實施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工程。時間來到2016年,延安市吳起縣就業中心為了破解當地就業壓力,率先實施地方特色小吃免費培訓,這種培訓一直堅持到現在,被群眾親切地贊為“筑夢”學校。培訓老師在傳授羊肉系列烹飪和蕎面制作時,對傳統方法做了改良,食材成品的形狀、大小、色澤,以及調料投放比例,都統一了標準。這樣的教學,有利于規模化生產、精包裝銷售、連鎖化經營。學員們走出課堂紛紛創業,有的創辦了羊肉系列加工廠,有的人把羊肉館開到銀川、蘭州、西安等地,成為他們創業致富的一條有效渠道。
陜北羊肉,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獨特美食。每當外地游客來到陜北,參觀了紅色革命舊址,游覽了當年吳起將軍屯兵遺址,領略了北國風光的雄渾與壯麗,坐在飯店里,再吃上一碗陜北羊肉,那種“大塊羊肉咥起來”的豪爽和暢快,會讓他們由衷地贊嘆:“陜北羊肉真香!”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就業中心)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