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各地政采亮點紛呈
回眸2023各地政采亮點紛呈
編者按:2023年剛剛過去,在過去的一年里政府采購領域改革碩果累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本版今日盤點2023年營商環境優化的“硬舉措”,敬請關注。
■ 本報記者 張炎
信用管理
政府采購誠信建設是誠信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也是落實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2023年7月,財政部在答復全國人大代表建議時表示,將繼續推進政府采購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在探索開展對供應商等信用評價的基礎上,研究建立政府采購信用評價指標和標準體系,并在政府采購法修訂工作中統籌考慮進一步加強對供應商違法行為的懲戒措施。
2023年,各地著力在政府采購信用管理上下功夫。湖南省長沙市、遼寧省沈陽市、廣東省惠州市、陜西省安康市、浙江省義烏市等地建立了采購人、代理機構、供應商、評審專家等政府采購四方當事人的分級分類誠信監管制度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了政府采購當事人誠實守信的意識,讓信用管理有據可依。
在此基礎上,銀川市財政局增加了電子交易系統評價主體,銀川市將各電子交易系統納入日常信用評價的主體范圍,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評審專家、供應商在每個政府采購活動或評審活動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對電子交易系統按照評價指標進行評價。信用評價等級為A級的電子交易系統可以正常提供交易服務;信用評價等級為B級的電子交易系統暫停交易服務1個月并責令整改;信用評價等級為C級的電子交易系統暫停交易服務3個月并責令整改;信用評價等級為D級的電子交易系統暫停交易服務6個月并責令整改。
與上述地區不同,早在2016年,廣東省廣州市就推出了首個跨行業、跨區域的公共資源交易信用指數體系,將招標人(采購人)、投標人(供應商)、招標代理、評標專家等四大市場主體全部納入信用評價范圍。如今,廣州政府采購信用建設已經進化到 “3.0版本”——采用“公共信用+市場信用”雙維度,為供應商繪制信用臉譜、賦予信用分值,覆蓋公共信用信息、交易信用信息和跨區域信用信息,分別占信用分值70%、20%、10%。
遠程異地評標
隨著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工作的提檔升級,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各地深入推進“不見面開標+遠程異地評標”,既減輕了平臺現場服務保障的壓力,也降低了企業現場投標的成本,給采購主體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23年,不少地區在首次實施遠程異地評標項目后進一步出臺相關舉措,謀求遠程異地評標的常態化。山東省威海市、湖北省武漢市等地依托遠程異地評標系統,實現實時評審、在線打分、全程監控、可溯可查,從根源上預防圍標串標行為,有效避免可能發生的操控評標行為及影響評標結果現象。
還有更多城市在省內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的基礎上開始探索跨省遠程異地評標。其中,湖北省鄂州市明確,政府采購遠程異地評標應結合實際情況,按照“異地評標為常態、非異地評標為例外”的原則,盡可能開展遠程異地評標,除了在遠程異地評標范圍、項目管理和專家抽取問題上作了詳細規定外,還強調了預算單位、代理機構和專家的主體責任。
湖北省黃石市政府采購中心與江西省九江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簽訂了公共資源交易遠程異地評標合作協議,為黃石、九江兩地建立了跨省合作橋梁,雙方就兩地政府采購遠程異地評標的項目范圍、場所要求、專家抽取、評標評審、資料移交、監督方式等多個環節進行明確,出臺了可操作的標準,形成跨省遠程異地評標評審業務工作規范。
同時,也有不少地區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抓手,打破地域空間限制,著力推進政府采購跨地區跨行業資源共享,實現了1+N跨省遠程異地評審。2023年初,湖北省恩施州與河南省新鄭市、安徽省滁州市完成新鄭市核酸檢測能力提升項目“三省三地”的聯評;2023年7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政府采購中心,以及廣東省中山市政府采購中心共同完成了“隔夜評標區和政府采購遠程異地評標室的硬件設備采購項目”的遠程異地評審工作,推廣了“互聯網+政府采購”模式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工作質效,打造了更加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
政府采購數字化
“電子化”“全流程電子化”“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等在政府采購領域已經不是新鮮概念,2023年各地繼續推進政府采購活動“上云端”,持續在相關政策上“出實招”,實現交易成本“再減負”,持續構建營商環境“大格局”。
山東淄博在便利企業和專家上下功夫。推廣政府采購電子化交易平臺,建立健全電子化交易機制,在全省率先實施評審專家“刷臉+云簽”模式,實現“不見面”開標和“零跑腿”采購;完善供應商權益維護線上質疑投訴平臺,引導供應商在線詢問、質疑、投訴,強化救濟保障措施落地落實,打造“企業不跑腿、數據多跑路”的維權新模式。
河南平頂山、山東濟南、寧夏銀川、四川綿陽等地則通過搭建“云平臺”建立起政府采購執行、交易、監管為一體的全流程電子化系統,實現了采購活動“一網通辦”,利好財政監管部門、采購代理機構、投標企業等多方主體。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快速演進,數字經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數字化轉型成為政府采購領域發展的“必修課”,2023年越來越多地區開始探索數字化轉型,謀求電子化向數字化跨越的高維進階。
浙江衢州堅持創新引領、數字賦能,系統地重構了政府采購數據應用體系,按照“微觀—中觀—宏觀”視角,搭建數據報表、數據看板、數據大屏三大模塊,將數據分析和實際業務緊密結合,為政府采購各主體提供數據增值服務,提升企業的獲得感與體驗感。
無獨有偶,浙江另一地區義烏市將數字化應用于信用修復,簡化信用修復流程,為企業填寫材料提供“一對一”的線上輔導服務。義烏市財政局通過數字化平臺信息共享、數據自動抓取、部門調查取證等方式,將失信企業需提供的信用修復資料從原來5項精簡至2項。同時,打造政府采購信用修復綠色通道,避免企業反復提交申請,加快信用修復速度,提高信用修復效率。
山東煙臺則運用數字技術支撐,已建立起多層次、立體化的智慧監管體系——通過開發專門的APP,打通政府采購“掌上監管”新渠道。以項目為主線,所有項目的全周期概況和政府采購政策落實情況在APP上一覽無余,全市所有監管部門在線上就能實現項目實時在線查看,真正做到了政府采購監管“全市一盤棋”。
助企紓困
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8月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加強財稅支持政策落實 促進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各地不折不扣地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強調要強化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政策,助力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2023年,多地用足財政政策,厚植營商環境沃土,在“加”份額、“減”成本、“除”顧慮等方面發力,引導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政府采購市場,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助力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
在“加”份額保收入方面,河南許昌、山東威海、江蘇蘇州等地明確,對于200萬元以下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400萬元以下的工程采購項目原則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超過200萬元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以及超過400萬元的工程采購項目預留該部分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4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
在“減”成本方面,湖北孝感、寧夏銀川、湖南郴州等地在全面取消政府采購投標保證金、履約保證金的基礎上,全面禁止采購人、采購代理機構收取任何無法律依據的保證金。廣東珠海、河南新鄉等地則要求采購單位在組織采購活動過程中,不再核查供應商商業信譽、財務會計制度、依法繳納稅收和社會保險等資格證明材料,供應商只需提供規范格式的承諾函即可參與政府采購活動。
在“除”顧慮方面,廣西柳州一方面要求采購單位及時清退政府采購各類保證金,保障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期間流動資金充裕,另一方面,簡化貸款申請流程,全面推廣線上“政采貸”業務,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和信貸投放力度;河南鶴壁則與9家銀行就政府采購合同融資等事項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建立政府采購線上融資平臺,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授信額度,為中小企業開辟政府采購合同融資綠色通道,減輕中小企業履約壓力,助推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鄉村振興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自2021年5月財政部發布《關于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通知》以來,政府采購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工作已開展近3年,各地無論是在出臺措施還是在實施成效上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在近幾年的鄉村振興“畫本”中,各地大多依托“832平臺”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工作——江蘇揚州、云南昆明等地要求嚴格落實為脫貧地區農副產品預留采購份額制度,要求各預算單位按照不低于上年度采購總額10%和3%的比例預留年度食堂食材采購份額,在廣西,北海、貴港等地則將這一比例提升至15%。河北石家莊、廣西柳州等地還鼓勵各預算單位的工會組織把握春節、端午、中秋等節慶時間節點,通過“832平臺”采購工會福利、慰問品等,同時還鼓勵職工個人通過“832平臺”微信小程序、網站等途徑購買脫貧地區農副產品,有關采購金額計入本單位年度采購總額。
2023年不少地區深植本地區特色,依托當地電子賣場鄉村振興館,開啟了鄉村振興“品牌化”建設模式。“汕尾館”作為廣東省汕尾市的鄉村振興館,依托在廣東政府采購智慧云平臺內的“電子賣場”建設運行,專注于展示、宣傳、銷售汕尾市的“名特優新”農產品,進一步提升了當地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中高端市場占有率,實現了汕尾農產品一網上架、全省可見可售可買,拓展了農產品銷售渠道,為當地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通道;內蒙古興安盟則在鄉村振興館上架了包含興安盟大米、阿爾山礦泉水、白狼黑木耳等在內的各類農副產品,同時,該地還將大力宣傳優質農副產品,通過鄉村振興館這一銷售渠道,提升興安盟優質農副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與銷售額;浙江麗水則依托互聯網,借力政府采購平臺——“政采云鄉村振興館”“832專區”將互聯網、政府采購與鄉村振興三者有效融合,打破區域限制,拓寬鄉村振興路徑。
框架協議采購
自2022年財政部印發《政府采購框架協議采購方式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以來,各地紛紛試水,2023年,各地完成首筆框架協議采購項目的消息紛至沓來。
從數量上看,自《辦法》發布以來,我國所有省份均完成了框架協議采購項目,中國政府采購新聞網顯示包括江西南昌、廣東廣州、內蒙古包頭、江蘇揚州等在內的多個地市均已完成首筆框架協議采購工作,其中僅揚州一地2023年框架協議采購訂單已有204筆,成交金額達506.88萬元,規模可觀;從采購內容上來看,80%已經完成的框架協議采購項目均屬于服務類采購項目,貨物類項目較少。
為了推進框架協議采購工作,廣西北海、廣東廣州等地提前研究謀劃,征求全市監管單位、采購單位對采購需求的意見,明確了服務技術要求、商務要求等內容,同時深入研究政策確保發布的框架協議征集文件每一項條款都有法可依,為后續采購活動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支撐。而在揚州,則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推出了《揚州市政府采購框架協議履職管理規范(試行)》,明確了參與主體的權責范圍、規范了框架協議采購兩個階段的交易流程以及暢通了用戶反饋的評價渠道。
《辦法》第七條規定框架協議采購應當實行電子化采購,因此,2023年多地“各顯神通”,助推框架協議采購“上云”。廣州、黃石等地依托電子交易系統或政府采購智慧平臺完成了框架協議采購的電子化;在江蘇,部分地市平臺依托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和“蘇采云”政府采購交易系統,實現了采購人從填報采購實施計劃、登錄平臺下單采購到合同管理與付款的全流程線上封閉運行;江西九江則專門建立了框架協議采購系統,從第一階段的品目征集方案編制、審批、公開征集、供應商投標響應,在線“不見面”開評標、入圍供應商簽訂框架協議、產品上架,到第二階段的采購人在線下單、與供應商簽訂合同,實現了全流程電子化運行。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