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裹鄉愁
【舌尖上的鄉愁】
清明粿裹鄉愁
■ 葉森嵐
清明的雨宛如大自然的調色筆,在大地上淅瀝瀝地刷出桃紅李白,刷出青草綠柳,刷出濃淡深淺的鄉愁和思念。
如果春天的思念有顏色,那它大抵會是一團鮮活的草青。
三月一過,母親便心切地試探我們的歸期:“村頭的青艾已經冒尖了,掐上半籃子做清明粿頂好,你們若回來得早,可帶孩子們到地里轉轉……”原本不急不緩的我,被母親這么一說,眼前頓時浮現出家鄉漫山遍野的青綠,還有母親彎腰掐青做粿的忙綠身影,歸家的心思油然而生。
年年艾草青,歲歲青粿香。母親對中國傳統節日和習俗有著近似于執著的儀式感,祭祀祖先的供品一定要有清明粿。小時候,我常跟隨母親到地里采青,“青”就是艾草,是清明粿不可或缺的原料。一場春雨過后,太陽暖暖地曬上幾日,山野里的艾草就一茬接一茬地破土而出,它們長在水田里、溪溝邊,以及無人居住的老屋旁,十分繁茂,春風一吹,空氣中滿是草木清香的味道,混雜著被捂了一冬的溫暖潮濕的泥土氣息,生命的綠意撲面而來。我們挎著籃子踏著泥土地,躬身在星星點點的艾芽之間穿梭,用剪刀剪下最頂端菊花似的嫩芽,倘若伸出手去掐尖,艾草碧綠飽滿的汁液會浸透指甲縫,一連幾天都能聞到手指上濃郁熏人的艾香。
新鮮的艾芽采摘回來后,要先進行“煮青”祛除苦澀。將洗凈的艾芽倒入砂鍋里,添水沒過,加入適量食用堿固色,慢火煮開,接著再過涼水漂洗,在瓦缸里浸透兩三日,期間每日換水,直到艾芽條索分明,水中蕩著一抔翡翠般的碧綠,再打撈出來擠干凈水分,一缸子艾芽最后只得到兩三團拳頭大小的“青”。所以清明粿我們也稱之為“青粿”,“青粿”二字,飽含著春野深遠遼闊的氣息,最是應“清明”之景。
“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食單》十余字便寫盡青粿制作工序、形態、顏色。而在母親手上一枚青粿的誕生,卻有許多看不見的繁瑣過程。糯米和燦米要按七三分比例泡發,分別碾磨成濕漿和干粉,再濾青汁加以糅合。在揉好的生青團上揪幾個劑子,搓圓拍扁丟入沸水中煮開,制成“熟胚”,生青團與“熟胚”的碰撞揉搓,才能保證青粿粿皮口感柔韌彈牙。母親總能出神入化地調配出不同的青粿餡兒,咸口味的蘿卜絲、春筍肉餡、大腸酸菜、香菇糯米,甜口味的豆沙、花生芝麻、芋泥,總之有什么就用什么,各種味道又毫不違和。我想,這大約就是游子心中念念不忘的“家”的味道。
裹餡、捏褶、收口、印模、清蒸……母親做粿時不需要幫忙,但我們總圍在灶臺邊不肯離開。等第一籠青粿出屜,掀開蓋子,熱氣蒸騰,青粿油綠如玉,清香撲鼻,有艾草的清氣、有菜蔬的鮮氣、有豆黍的甜氣,母親用幾片香蕉葉襯住青粿,挨個發給早已垂涎三尺的孩子們,我們顧不得燙,呼哧呼哧哈著氣,邊啃邊連聲說:“好吃!好吃!”在萬物生長的清明春日,一份再平常不過的青粿,讓人望之歡喜,食之忘憂。
客居異鄉的我,仿佛聞到了村莊里家家戶戶飄散出來的青粿香甜。清明的腳步近了,我盼望著趕緊歸去,像兒時一般,帶著我的孩子奔跑在青山綠野間,去采摘一籃沾著水珠的艾芽。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