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我用這樣的方式呵護你
【熱點關注】
海洋,我用這樣的方式呵護你
■ 本報記者 吳敏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11日發布《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
白皮書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分為七個部分,分別是構建人海和諧的海洋生態環境、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系統治理海洋生態環境、科學開展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提升海洋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全方位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
縱觀全書,諸多章節項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成就都離不開政府采購項目的參與。
規劃引領“我參與”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規劃是指導實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依據。白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出臺《“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索建立“國家、省、市、海灣”分級治理新體系,推動形成以海灣為基礎單元和行動載體的綜合治理新格局,引領新時代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從中國政府采購網的公告可以看出,沿海省市紛紛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選擇專業機構制定“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省級“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服務采購以浙江省為例,2020年10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對《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編制項目進行單一來源采購,供應商為浙江省生態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項目經費為25萬元,項目內容包括開展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十三五”成效問題和“十四五”面臨形勢分析;開展“十四五”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思路研究;開展“十四五”浙江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措施研究。
市級“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服務的采購數不勝數,廈門市、泉州市、滄州市、珠海市、江門市、丹東市、煙臺市等多個沿海城市通過競爭性談判、公開招標等不同的方式采購當地“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服務。預算金額從10萬元到50萬元不等。
系統治理海洋生態環境“我在行”
白皮書指出,堅持重點攻堅與系統治理并舉,陸海統籌、河海聯動,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不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
其中,我國通過綜合治理重點海域、協同治理陸源污染、精準防治海上污染、傾力打造美麗海灣幾大方面系統治理海洋生態環境。
在綜合治理重點海域方面,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等重點海域位于中國沿海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交匯區,經濟發達、人口密集,海洋開發利用強度高,區域海洋生態環境特征明顯、問題相對集中和突出,是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的重點攻堅區域,實施綜合治理至關重要。
沿海城市通過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濱海濕地及岸線整治修復等項目,將重點海域綜合治理落實到位。比如,2019年煙臺市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無人機航測服務采購項目,預算金額750萬元。該項目主要是為做好煙臺市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通過運用無人機航測技術手段,實現排查范圍及對象“全覆蓋、無死角”,解譯辨別疑似入海排污口,為人工現場踏勘提供堅實基礎。
在協同治理陸源污染方面,我國推進江河湖海垃圾聯防聯治,2022年在膠州灣等11個重點海灣開展專項清漂行動,出動18.81萬人次,清理各類岸灘和海漂垃圾約5.53萬噸。鞏固提升專項清漂工作成效,2024年將重點海灣清漂專項行動升級為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采購項目方面,比如:廣西防城港市2024年西灣清潔長效管理服務項目,7月3日由防城港市海江河機械租賃有限責任公司中標,中標金額63萬元。中標供應商主要負責對防城港市西灣海域公共區域的岸線(約45公里)和西灣海域范圍開展海洋垃圾日常巡查工作,布設海洋垃圾清理輔助性監控設施,對約定清潔清理范圍內因生產、生活產生和江河、海洋潮流帶來的滯留在西灣海面上、灘涂上的各種海洋垃圾和固體廢棄物以及西灣養殖清理整頓后所滯留在海面上灘涂上的各種廢棄設施及物件(包括但不限于蠔排、蠔柱、泡沫等)進行清理。
在傾力打造美麗海灣方面,白皮書指出,全面部署美麗海灣建設。將美麗海灣納入美麗中國建設全局,明確要求到2027年美麗海灣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美麗海灣基本建成。在美麗海灣建設過程中,政府采購項目層出不窮。比如,2024年5月,廣東省入海排污口整治與美麗海灣建設技術支撐(2024年)項目,預算金額445萬元。主要內容包含:研究建立省級美麗海灣評選制度,構建廣東省美麗海灣評分體系,并為省級美麗海灣評議工作提供技術服務等。2024年7月8日,威海市生態環境局對海灣環境調查與美麗海灣建設項目進行公開招標采購,預算金額300萬元,包括五壘島灣和洋村口灣群的環境調查與美麗海灣建設。此外,今年上半年,青島、日照等地也對美麗海灣的建設和評估服務進行了采購。
目前,美麗海灣建設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23年底,1682項重點任務和工程措施完成近半,累計整治修復岸線475千米、濱海濕地1.67萬公頃,167個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超過85%,102個海灣優良水質面積比例較2022年有所提升。
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監管“我盡力”
白皮書指出,我國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打好分區管控、監測調查、監管執法、考核督察的“組合拳”,提高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保障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及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順利推進。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調查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中國逐步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強化海洋生態質量監測評估和預警監測,摸清底數,為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提供決策依據。近年來,我國全面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統籌推進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開展海洋污染基線調查。
在海洋生態監測方面,沿海城市通過實施多個項目將其落地。比如,福建省2022年采用競爭性磋商方式組織近岸海域海漂垃圾和海洋微塑料監測項目,項目預算24.9萬元;廣西2024年海洋生態遙感監測設備采購項目,預算金額24萬元,所購設備主要用于實施廣西海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工作,采集廣西海岸帶生態環境影像,以及處理分析大批量衛星遙感和無人機遙感數據;東臺市2024年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項目采購項目,預算金額65萬元,中標供應商主要開展2024年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工作,包括東臺近海生態趨勢性監測、海洋工程對海洋資源生態影響監測和鹽沼生態系統碳匯監測三項業務工作,并提交相關數據監測報告和成果資料。
據統計,上半年,中國政府采購網關于海洋生態監測的公告有35條;關于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的公告有59條;關于海洋污染基線調查的公告有51條。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在我國,有很大一部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和措施是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來落實。政府采購也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呵護了這片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