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村級公益事業納入政采
貴州村級公益事業納入政采
----貴州省將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納入政府采購范圍,兩年間已累計完成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資近120億元,2000萬名群眾受益
本報記者 李存才
貴州省遵義縣尙稽鎮大壩村農民羅遠金的家門口通上了水泥路,徹底改變了當地農民“無路可行”的歷史。而這得益于該省將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資金全部納入政府招標采購。
記者日前從貴州省財政廳獲悉,2009年至2011年,貴州省累計完成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投資近120億元,其中群眾投勞折資60多億元,財政獎補資金40多億元,社會捐資贊助近10億元,惠及了全省2000萬農民群眾。
獎補資金嚴格執行政采
羅遠金向記者介紹說,在國家財政獎補政策的支持下,大壩村村民按照“一事一議”民主議事程序,提出修建一條通往外界的通組公路的想法。他們的建設方案得到上級批準之后,遵義縣財政部門為大壩村安排了57.96萬元的財政獎補資金。按照獎補政策,尙稽鎮政府通過啟動政府采購程序,為大壩村采購了石頭、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去年,在村黨支部、村委會引導下,群眾通過“一事一議”方式成立了籌委會等相關組織,組織投工投勞累計24000多個工時。他們在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泥濘小道上,建成了一條寬4.5米、長2.8公里的水泥路。
據了解,遵義縣在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物資采購環節,大膽嘗試,將縣級統一采購改由鎮(鄉)政府統一采購。全縣30個鎮(鄉)在水泥、石粉等大宗物資采購過程中各自成立了由紀委牽頭,財政、交通、水利等部門參與的采購組,嚴格按照政府采購程序,采購出質優價低的水泥、石粉等建筑材料。在這個過程中,鎮(鄉)政府嚴把關口,相關企業主動配合,大大削減了農村公益事業的建設成本。
管好用好獎補資金
記者從貴州省財政廳采訪時了解到,2009年以來,貴州省堅持農民建設、政府獎補,打造渠道廣泛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開創性地建立了農民群眾自主興辦、政府獎補物資、部門提供技術、社會捐資贊助的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
在農民民主議事和自愿籌資籌勞的基礎上,通過政府財政獎補,解決了多年來農民想辦而辦不了的事,打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截至目前,該省已建成各類村級公益事業項目近2萬個,修建及硬化村內道路1.9萬多公里,修建水渠1.2萬公里,新建垃圾收集點 4860個、公共廁所6300座,修繕公共活動場所20多萬平方米,安裝路燈7860座。項目覆蓋全省124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3萬個行政村、12.4萬個自然村寨,20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
湄潭、余慶、松桃等縣通過整合財政資金,重點建設了一批“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建設示范村。2011年,遵義市共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837個,群眾投工193萬個,項目建設材料總投資31973萬元,其中財政獎補資金24741萬元,縣級財政整合資金7187萬元。
“雙八五”目標7年內實現
據介紹,為保證村級公益事業財政獎補項目建設均衡有序推進,貴州省提出了“七年雙八五”的目標任務,即從2009年到2015年,全省100人以上的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率要達到85%;85%的行政村建有綜合文體活動場所、路燈照明、公共廁所、垃圾定點堆放點、污水定向排放或處理等設施。
同時,該省各市縣還制定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整體規劃及年度實施計劃,建立完善了項目庫。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優先解決農村需求最為迫切的道路交通等問題。在項目實施中注重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與解決重點村、難點村、上訪村的問題相結合,著力解決群眾亟需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二是與基層民主政治和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著力提高農村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自我服務能力;三是與統籌城鄉相結合,把“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與生產發展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緊密結合。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