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河下的文化守望與傳承
【文化中國行】
璀璨星河下的文化守望與傳承
——讀《口述歷史:我與“非遺”的故事》有感
■ 楊曉杰
山水浙江,鐘靈毓秀。漫步于此,仿佛穿越千年,每一步皆踏著歷史的回響,每一眼皆是文化與藝術的交織。我坐于窗前,輕輕翻開《口述歷史:我與“非遺”的故事》一書,恰如打開一扇窗,讓我窺見了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璀璨星河,感悟到文化傳承的深遠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之魂。”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這“人文”之光,照亮了歷史的長廊。《易·賁卦·彖辭》有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浙江,每一個鄉村、每一塊土地,都有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故事、世代的延續,有閃爍的文化碎片、古老的歷史遺存。
浙江,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昆曲、越劇、浙江西安高腔、松陽高腔、新昌調腔、寧海平調、臺州亂彈等眾多戲曲形式,每一種都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彰顯著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它們是浙江作為中國戲曲故鄉的生動見證。
舟山鑼鼓、嵊州吹打、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余杭滾燈、臨海黃沙獅子等民間表演藝術,以其歡騰喧鬧的氛圍和獨特的風貌,煥發出民間文化的無限活力和璀璨光彩。
東陽木雕、青田石雕、樂清黃楊木雕、樂清細紋刻紙、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寧波朱金漆木雕等工藝品,無不展現出匠心獨具的精湛技藝和精美絕倫的藝術價值,它們是浙江“百工之鄉”美譽的生動體現。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浙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永恒的江月,雖時代更迭,仍光芒不減。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之下,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變,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從不曾須臾分開的文化記憶、民族傳統、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禮記·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洪流中,守護好這份“舊”的美好,讓“新”與“舊”和諧共生,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時代課題。
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指出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纂的這本《口述歷史:我與“非遺”的故事》,旨在通過普及教育,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激發文化自覺與自信,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注入新的活力。
浙江非遺的源頭活水在哪里?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是那些老一輩的非遺傳承者們,用他們的生命在做好每一項古老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保存技藝,更是激活其內在生命力的過程。他們當年在非遺傳承中面臨著艱難困苦,卻依然飽含熱情,依然堅守創新。例如,海寧硤石燈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偉炎大師,一生坎坷,3歲被生父遺棄,7歲時養父過世,只剩下70多歲的爺爺相依為命。而他在耄耋之年,依然選擇創新燈彩,首次將壺與燈相結合,創造出了壺燈,可謂是硤石燈彩的一個創新之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征途上,我們既需懷揣敬畏之心,又需勇于擔當,不斷創新保護方式,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的生機,讓浙江乃至中國的文化之光,照亮世界每一個角落。這不僅是對先人的告慰,更是對后世子孫的饋贈,讓中華文化之樹,根深葉茂,萬古長青。
(作者系海寧市作家協會會員)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