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賣古竹城遺址
【文化中國行】
者賣古竹城遺址
■ 張燕燕
“者賣”,傣語意為“有城的地方”,隸屬于云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賀派鄉水平村委會,早在2019年者賣就是耿馬自治縣重點打造的4個鄉村旅游示范點之一,者賣古竹城遺址更是耿馬乃至臨滄市內絕無僅有的竹城遺址。
古竹城營盤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面扼守著通往勐省和小黑江方向的通道,南面扼守通向滄源勐懂、勐角的通道,西面守望著耿馬大山方向的孟定,北部守望著耿馬城并直指三尖山。據史料記載,公元1870年大理回族杜文秀揭竿起義反清失敗后,遺將姚六率殘部來到耿馬,在者賣山上建了一座兵營,占地20公頃,以竹壘土石為城墻,依山據險,設有三層“回”字形戰壕,戰壕周邊竹林茂密,易守難攻,為義軍日后反攻清政府做準備。1875年,勐董土司和耿馬土司又發生爭奪之戰,勐董兵和義軍被清軍殲滅,姚六戰死,從此竹城廢棄,但是被陽光雨露滋養下的竹、木成活并日漸茂盛,竹城依然在守護著祖國西南邊疆。
近年來,者賣九龍潭與古竹城遺址等部分景點的開發修復成為者賣火熱回歸大眾視野的點睛之筆。者賣村充分挖掘村莊資源,突出古竹城、古代軍事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將者賣村定位為集文物古跡+古竹城文化+民俗民風+鄉村旅游為一體的旅游特色型村莊。重點以“千竹古城、詩畫者賣”為品牌特色,以古代軍事遺址和“回”字形戰壕為文化載體進行規劃建設。九龍潭周邊生態完好,古木參天,潭水清澈,井水清甜,村中路邊、道口皆是郁郁蔥蔥的竹林,一排排,一叢叢,錯落有致,高聳入云。龍竹是世界上最大的竹類之一,也是良好的建筑和篾用竹材。九龍塘路口兩邊皆是高達20米-30米的龍竹棚,竹徑通幽,腳下的土地,竹與竹的生長隔著一條土路的距離,但仰望空中,竹尖早已相擁,竹葉也已相伴,陽光透過竹葉縫隙留下一路斑駁的光影。
中國人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符號,說明古代先民很早就發掘了竹子的作用——竹簡記事、用竹造紙、竹子造園、竹筏、竹籃……竹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耶!”
者賣先人注重發揮竹子的屏障作用,取竹子做圍籬墻垣,防御盜寇,保護城池和居宅安全。而竹林因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減弱噪音、凈化空氣、防止風害的作用,也一直深受大家青睞。如今,這個掩映在翠竹中的寨子,依然以竹為器,健康生活。聰敏的村民砍下龍竹,削成竹片,插入泥土中做成簡易的長凳、靠椅供游人休憩;村民們將竹片削成細薄的篾片編成竹蘿,立在路邊、路口就是一個個環保垃圾籃;傣族老人精心打磨的竹筷清香又順手、衛生又健康……
今天的者賣已發展為一個集餐飲、民宿、休閑觀光為一體的鄉村休閑旅游小鎮,既可接納旅游團隊,又便于個體探秘,既可短時間游覽,又適宜長期駐足。寨中心的廣場倒掛著五顏六色的油紙傘,浪漫的氣息彌漫在這個傣族村寨上空,可我卻不自覺地想起戴望舒《雨巷》里那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里”那個“丁香一樣結著仇怨的姑娘”。不過,如果詩人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富足的傣家村寨,如此樂觀豁達的傣家人,那充溢其中的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應該會一掃而光吧。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