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在智能光電成像器件領域取得突破
我國科研團隊在智能光電成像器件領域取得突破
本報訊 不同物質的反射光或透射光波長不同、光譜各異,但人眼僅可接收有限特定波長的光,因此無法超脫紅綠藍“三原色”的“調色盤”。北京理工大學張軍院士團隊自主研制出百通道百萬像素的高光譜實時成像器件,可高效率、智能化探測“三原色”之外的更多“原色”。相關成果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探測物質的“原色”有何價值?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邊麗蘅說,“原色”搭載著物質的本征屬性信息。例如,在兩個相同的透明玻璃杯中,分別倒入等量純凈水和礦物水,僅通過肉眼通常無法辨別,而借助兩者透射光的光譜差異,也就是“原色”差異,即可加以區分。由于可以探測更精細分辨率、更廣范圍波長,高光譜成像技術正是檢測“原色”的“火眼金睛”,其利用物質“各放異彩”的特性,實現“透過現象看本質”。
高光譜成像產生的數據規模龐大,長期以來,該技術大多依賴光柵、棱鏡等分立元器件組成的復雜光學系統工作,這種系統體積大、難集成,且分辨率和光能利用率不高。據介紹,科研團隊創新性提出光子復用原理,建立了片上光譜復用感知架構,通過材料、電子、光學、計算機等多學科交叉,最終研制出重量僅數十克、光譜通道超百個、像素達百萬級的高光譜實時成像器件,將光能利用率由典型的不足25%跨越提升至74.8%,提升了高光譜成像的靈敏度和準確率。
“大到遙感衛星探測裝備,小到手機攝像頭,都能基于這個原理開發新應用。用相應攝像頭對準某個目標,就會收到目標反射出的光譜,智能系統自動比對數據庫里的光譜信息,便可以標注出目標物質成分。它具有通用檢測能力,一款設備既能檢測水環境中是否有重金屬、食品是否變質,也能檢測人體血氧血糖指標是否正常等等,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檢測效能。”邊麗蘅說。
張軍表示,該研究開辟了片上光學研究新領域,為未來智能光電子器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有望推動衛星遙感、深空探測、環境監測、智慧醫療、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