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改革新路徑實現政采新突破
【一線思考】
探索改革新路徑實現政采新突破
■ 高留明 楊碩 盧紆紅
近年來,政府采購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各地區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文件,規范政府采購市場秩序,優化政府采購營商環境。筆者結合政府采購工作實踐,嘗試從提升采購文件編制質量、規范開評標活動監督管理、加強評審專家管理、推行評定分離制度、加快采購數字化轉型等方面探索改革新路徑,助力政府采購實現新突破。
提升采購文件編制質量
——實行采購文件結構化編制。根據不同項目特點,將采購文件內容進行結構化拆解,并針對資格條件、符合性審查條款、評審因素等設置不同類型的使用模板。同時,固化部分采購文件內容,非特殊需求不得更改,逐步提升采購文件編制的規范性和高效性。此外,在采購人提出采購需求后,采購代理機構業務經辦人一次性提出審核意見。對于違反政府采購法律法規的需求內容,要求采購人必須修改,其他部分由采購人根據風險程度決定是否修改,從而厘清采購人和采購代理機構職責邊界,切實提高采購效率。
——探索人工智能的深度應用。針對性訓練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為政府采購提供智能需求編制、智能監督管理。根據采購需求基本情況,人工智能自動識別、匹配字段模板,實現采購需求編制智能化。建立政府采購數據資源庫,對于在采購需求中出現的違法違規字段,系統實現自動識別、預警和阻攔,實現智能監督管理,規范采購文件編制,促進公平公正。
規范開評標活動監督管理
——探索“同城異室”“一人多標”模式。一是布置獨立評審“單元格”。將同一項目的評審專家安排在不同區域的評審“單元格”,實現席位資源共享、專家就近選座、線上分散評標。評審專家憑借身份信息自動獲取對應評審“單元格”的位置信息,在身份信息驗證識別后登錄評審。每個評審“單元格”都安裝獨立的監控錄音設備、電腦操作監控等,打破地域空間限制,堵塞傳統“同室評標”易出現的分工評審、小圈子討論等不良現象。二是探索項目評審“一人多標”模式。通過中央調度系統,實現多個項目的評審組織工作。比如,若評審過程出現異常情況,則項目組織人員進入線上評標室維持評審紀律、組織評審專家進行表決等,實現專家評標更加便捷高效、評標過程更加陽光透明、評標結果更加公平公正。
——推進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預防利益往來。目前多地政府采購平臺已經具備遠程異地評審的技術條件,但由于各地使用的政府采購專家庫不同、采購人遠程異地評審意愿不足,以及跨地區、跨部門的協作和資源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等因素,不同省市的專家庫資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遠程異地評審尚未全面推行。筆者認為,遠程異地評審的推行,有利于以信息化手段破除“地域壁壘”,避免評審專家被圍獵的現象,提高評審的公正性。如果能常態化實施遠程異地評標,讓供應商“找不到人”,讓評審專家不能“組圈子”,則有助于建設優質、高效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加強評審專家管理
——強化智慧監管,完善專家誠信管理機制。一是加強評審數據的分析應用,實行“一標一評價”。在一定周期內,對“一標一評價”數據進行分析。對于評價不合格、等級低、得分較差的,采購代理機構應結合信用記錄及早報告主管部門,通過專家庫預警、主管部門約談、暫停抽取或解聘等方式對評審專家進行警示提醒。二是對評審專家實行分類分級管理。結合評審專家的參與率、遲到率、質疑率、投訴率等,分析其行為的合法合規性以及專業水平,并針對不同的評級實行不同的獎懲措施。
——合理細化評審費用標準和檔次。適當考慮區分采購項目金額大小、采購方式差異、評審難易程度等差異化因素,從而設置評審費用標準和檔次。比如,區分公開采購、邀請采購、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框架協議采購等不同方式,以及回避、論證、質疑復核、重新評審等不同情形,對評審組長予以更多補助激勵。此外,遠程異地評標逐漸成為趨勢,部分地市作為副場時需要收取一定費用。因此,筆者建議,各地制定遠程異地評審費用標準,以便提升副場評審工作的積極性。
推行評定分離制度
目前,評審委員會負責具體評審事務,獨立履行“對投標文件進行比較或評價”“確定中標候選人名單”等職責,而采購人只能在評審專家推薦的中標或者成交候選人中按順序確定中標或者成交供應商。雖然現行政府采購制度賦予評審專家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評審權力過于集中在評審委員會,不利于落實采購人主體責任,同時也易導致評審專家成為被供應商圍獵的對象,滋生串通投標、謀取不正當利益等違法行為。
為解決上述問題,深圳首創了政府采購評定分離制度。采購人在執行重大項目和特定品目項目采購時,可以選擇適用評定分離。評審委員會負責對投標文件進行評審打分,再按分數最高的前3家進行推薦,并出具書面評審報告。除招標文件明確要求排序的以外,在推薦候選中標供應商時不標明排序。采購人根據相關資料,按照法定程序和時限要求,組建定標委員會。該委員會應嚴格按照定標方案討論、確定定標結果,形成定標報告,確定中標供應商??梢哉f,深圳政府采購評定分離制度在確定中標供應商時,給采購人一定的自主選擇權,解決了采購人必須按照評標報告推薦順序確定中標人的難題,有利于提高采購質量和采購滿意度,落實采購人主體責任,促進各單位對采購決策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管理。
因此,筆者建議,可探索將深圳政府采購評定分離制度推廣至全國,并在部分品目試行評定分離。如此一來,評審委員會不對投標文件進行打分,不直接確定中標人,僅是對投標文件的優缺點及是否符合招標文件實質性要求進行分析,并向采購人提交推薦報告。最終的中標人由采購人根據定標規則確定,推動專家作用由評審決策向專業服務方向轉變。另外,采購人根據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從推薦候選供應商中選擇最合適的中標供應商,在實現采購結果優質優價、資金使用效益提高的同時提高了采購滿意度。此外,通過明確評審和定標的職責,使得采購過程更加規范,有助于減少評審過程的主觀性和隨意性,提高采購結果的客觀性和公正性。
加快政府采購數字化轉型
——推廣實施“暗標盲評”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屏蔽投標企業名稱、模塊化生成評標內容、隨機排列評審順序,改變固有的“專家看著企業名稱打分”的老模式,實現評審專家在線“密封改卷”,從而將評標環節中的主觀影響因素降到最低,讓采購人、供應商最關心的技術方案評審呈現出客觀、真實的結果。
——數字技術賦能,強化監督管理。目前在項目開評標過程中,現場工作人員需要對供應商進行資格及誠信審查、查看投標人IP地址(機器碼)信息、記錄評審異常情況等。對于異常情形的判斷,較為依賴現場工作人員的經驗判斷。因此,筆者建議,可以通過“機器管招投標”系統的自動比對、篩選功能,對投標文件IP地址、計算機網卡MAC地址、軟件加密鎖號和數據儲存設備序列號等信息進行自動比對,篩選出合格投標文件進入評標環節。同時,將存在涉嫌串通投標的投標文件自動截留,推送給監管部門,由監管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數據互聯互通,提升信息化水平。由于全國信用信息系統尚未實現互聯互通,加上信用評價標準不統一,目前尚未形成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政府采購信用信息體系,不利于推動形成高效規范的政府采購市場。因此,筆者建議,由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整合各類監管資源,打通工商系統、信用中國、中國政府采購網、各地區政府采購監管網等平臺數據,推動數據互通互聯。如此一來,可在評審過程中自動獲取投標人股權關聯關系、供應商誠信檔案,系統自動進行資格審查。如存在異常,系統自動下達投標無效或逐級上報的指令,全自動化操作,減少人為干預,實現對政府采購全過程、全方位監管。
——完善互聯網監管機制,提升治理效能。建立“互聯網+政府采購+監管”模式,全面推進政府采購質疑、投訴、舉報電子化應用,暢通線上線下質疑、投訴、舉報渠道。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形成監管合力,織密政府采購監管網絡。對于投訴舉報情況,實行分類管理。對于違法違規問題,做到“零容忍”“早曝光”,有針對性地堵塞漏洞、完善制度。對于其他問題,做到“早查處”“常提醒”。此外,還要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全面提升政府采購監管能力和治理水平,進一步助推營商環境優化升級。
(作者單位:深圳交易集團有限公司)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吨袊少張蟆芬詫I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梢云圃隆⑵萍居嗛?。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