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守護”
新春走基層
跨越千年的“守護”
■ 本報記者 鄭楊
茫茫戈壁中,一個個洞窟星羅棋布地分布在砂礫巖崖體上。
“您現在所看到的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佛像兩側分別是佛的弟子迦葉和阿難。”順著講解員手電筒的光束指引,只見迦葉尊者雙手合十,雙眉緊鎖,仿在沉思冥想;而阿難尊者則身軀微斜,昂首侍立,似正聆聽佛的教誨。
再移步走進第329窟,抬頭眺望,窟頂是蓮花飛天藻井,外層白色的卷云紋輔以青、紅等色。四身執花飛天圍繞著蓮花,滿壁風動,燦爛奪目。環顧四周,壁畫色彩斑斕,與雕塑交相輝映。
“每個洞窟都有各自特色,有的洞窟以彩塑為主,人物與整窟彼此呼應,相得益彰;有的洞窟雖無彩塑,但壁畫富麗堂皇,甚至鑲金、更有立體效果;而有的洞窟僅以一尊大佛就足以讓人震撼。您看,在標志性建筑九層樓中,那尊彌勒佛像高達35.5米……”穿過一條條走廊,走進一個個洞窟,講解員娓娓道來。
而這些洞窟之所以能夠留存至今,向游客敘說它們的千年故事,其背后離不開敦煌研究院的修繕保護和創新研究工作。
“壁畫彩塑修復其實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所長于宗仁對記者說。
每一個洞窟的修復,都是“繡花工作”,需要精雕細琢。
“壁畫的保護修復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作,有嚴格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一個項目的技術方案,必須要經過價值評估、環境監測、現狀調查、病害機理研究、修復材料和工藝研究、經費預算等多個環節,在此基礎上經過專家嚴格的評審后才能實施。”于宗仁介紹道,比如在前期方案編制階段,僅環境監測就長達1年。至于正式的修繕階段,以正在實施的第55窟修復工程為例,該洞窟有起甲、顏料層脫落、酥堿等多種病害,修復的任務較重,修復的難度極大。在國家文物局專項資金的支持下,研究所安排10位經驗豐富的修復師進行現場修復工作,到現在已經2年了,還需1年才能完成全部工作任務。
當然,對于地處戈壁沙漠邊緣的敦煌莫高窟來說,“守護”它的難度并不僅限于“修復”,而且風沙侵蝕、崖體坍塌同樣也是需要克服的難題,因此,“崖體加固”成為敦煌研究院又一需要開展的任務。
“為了能夠盡快進行崖體加固,我們進行了長期研究、多次勘察和施工設計等。2004年10月,國家文物局批準了我們的項目申請并提供了經費支持。此后,我們陸續實施多項崖體加固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得敦煌莫高窟對于地震、降雨等自然因素的破壞具備更強的抵御能力。”于宗仁談道。
然而,一次壁畫、彩塑的修復,崖體的加固,并不能解決石窟面臨的所有問題。
“其實,敦煌莫高窟的修復工作并不是一勞永逸的。有些洞窟修繕完成若干年后可能會出現新的病害,有的修繕項目在進行過程中因發現新的技術問題需要調整方案。”于宗仁表示,在國家文物局、甘肅省科技廳和甘肅省文物局的支持下,莫高窟文物的修繕項目得到了有效保障,這也讓各項修復工作能夠及時開展,讓洞窟和文物得以“延年益壽”。
“敦煌的壽命,只能延緩不能永存嗎?”帶著這樣的疑惑,記者又走進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
“也許敦煌莫高窟終有一日會‘衰落’,但我們希望通過數字化的技術,讓它以另一種方式實現‘永存’。”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已經敏銳地嗅到數字化發展的氣息,就開始探索如何利用新興技術來記錄和保存敦煌莫高窟這一瑰寶。
“正是從那時起,我們便開啟了數字化的采集、處理、存儲及數據管理工作。后來,不斷升級技術,在數據采集的基礎上開展了圖像拼接、三維重建等加工工作。”丁曉宏介紹道。
然而,數字化的工作并不比壁畫修繕時間短。
“一些小的洞窟可能3個月或半年完工,但對于大洞窟的采集工作,會長達2年甚至更久。”丁曉宏告訴記者,“舉個例子,2020年,我們申報了1000萬元的甘肅省文物保護專項資金,通過政府采購方式對第130窟大型洞窟進行數據采集。這個洞窟光壁畫就有1500平方米,還矗立著一座26米高的大佛。當時,光壁畫就拍攝了12萬多張高清圖像,同時對洞窟的結構進行三維重建,整個數字化工作耗時2年之久。這也是目前數字化工程里面難度最大、最復雜的。”
而數據的采集并不是結果,其最終目的是要轉化利用,讓敦煌莫高窟“活起來”。
2014年,敦煌研究院開啟第一場數字化展覽,“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隨后遠赴美國、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家辦展,將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等以數字化成果展現在觀眾面前;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和全景漫游實現了全球共享;2023年,敦煌研究院還與騰訊聯合打造了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讓觀眾以“親歷”的方式體驗敦煌文化……
“數字化建設也許還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但我們仍會堅持做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的藝術魅力,也讓莫高窟的生命線不斷延續。”丁曉宏對記者說。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