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銅歷史 傳承銅文明
守護銅歷史 傳承銅文明
■ 本報記者 馬金眈
“這是青銅矛,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物,上面還有一些紋飾。這些文物由于埋藏了很多年,上面會有很多的成分。我們會在不破壞文物的基礎上輕輕去除泥土和污漬,其中這一件還能看到原來殘存的木屑。”春節前夕,記者來到安徽省銅陵市博物館,講解員指著一件件青銅器向記者介紹道。
銅陵市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銅陵博物館目前館藏各式各樣的文物有近1.6萬件。
走著走著,一只金色的大螃蟹令記者眼前一亮。“這是我們的數字化展示柜,在屏幕上可以360度旋轉、放大縮小文物,能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細節,甚至可以看到借助放大鏡后才能看清的蟹肚上的刻文。”講解員一邊向記者展示一邊介紹說。
“數字化展示柜不僅可以展示文物,而且還可以更好地保護文物。除了數字化展示柜之外,我們還對一些文物的展柜重新進行改造,并安裝了恒溫恒濕設備。”銅陵市博物館館長王杰對記者說。
“這是我們其中的一個文物數字化展示項目,既有我們館也有其他博物館的數字資源。目前,我們與湖北省博物館、山西省博物館、三峽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院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5家博物館開展合作,展示的三維文物圖片有100多張,二維文物圖片達幾萬張。”王杰告訴記者,在數字展廳內,還建有目前國內最大的弧形沙畫、文物線圖與交互相結合的青銅器鑄造體驗項目、利用VR技術全景展示地下1000多米的現代化銅礦井等。
銅陵地區是中華民族較早發現和使用銅的地區之一,銅的采冶歷史始于夏商,盛于漢唐,綿延3000余年,久盛不衰。西漢唯一的“銅官”,以及唐宋時期的“銅官場”“利國監”等歷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機構均設于此,世稱“銅都”。
如何體現銅陵的歷史悠久?古采礦遺址便是歷史的見證。銅陵古代銅礦采冶遺址點多面廣,規模宏大。
記者走進銅陵市義安區順安鎮鳳凰行政村的金牛洞古采礦遺址,仔細一看,坑口周邊都加固了防護欄,邊坡還用水泥進行加固。“我們對金牛洞古采礦遺址采取的保護措施是邊坡加固和防滲排澇。由于雨天,坑洼容易塌方滑坡。在上面用水泥進行澆筑,并用防護網攔截以防止下滑,能有效地對遺址進行保護。”銅陵市博物館副館長姚琤說。
文物保護不僅是對文物本體的修復與維護,更是對其背后歷史信息、文化價值的挖掘與傳承。每一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旦遭到破壞,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便可能永遠消逝。
“近幾年,我們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發展。無論是設施設備還是文物展出,各個方面都有很大提升。我們也希望通過資金支持,增加一些項目,進一步提升博物館的整體水平。”銅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務科科長楊劍雄說。
“2020年以來,我市各級財政部門預算統籌安排經費3300余萬元,通過政府采購方式實施了13個文物保護及修繕等項目,支持市博物館等文物管理部門改善文物保護條件,讓廣大觀眾了解古銅都銅陵的采冶鑄史,感受青銅文化的獨有魅力,切實支持文旅產業發展。”銅陵市財政局副局長許國勝對記者說。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