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好校車到管好校車
師建華
佘振清
袁桂林
吳曉光
郭武軍
話題1、是校車出了問題,還是學生出行安全保障體系出了問題
師建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關于校車目前應解決5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校車采購的資金來源問題。資金是購置校車的前提條件,應該將校車采購納入財政預算還是采取市場化運營?第二,校車采購過程應進行公開招標,做到公開、透明。第三,需要建立校車準入門檻,明確校車制造標準。師建華認為校車是特殊產品,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具有生產資質。第四,應解決校車的路權問題,建議校車具有優先通行權。第五,應明確校車的管理體系。其實,校車管理應該形成以教育部門為主導,交通運輸等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保障校車安全運行。
佘振清(客車分標委中國公路協會客車分會副秘書長):首先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我國校車市場未來需求可達106萬輛,并且城鄉同樣需求校車的結論。
目前我國校車市場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校車市場需求很大。按照美國市場目前的保有量來推測,預計中國校車未來需求可達106萬輛。根據一些企業的市場調研,每個縣校車的需求量可達300輛至500輛,我國現在有2800多個縣,所以,校車市場總需求輛達到100萬輛左右。第二,短途客運為主、公交化運營的特點突出。根據這個特點考慮,在乘坐方面,校車制造可以淡化長途客車的舒適性配置,這樣有利于降低成本。第三,校車需求十分廣泛。目前很多人普遍認為農村非常需要校車,其實城市同樣需要校車。因為城市道路擁堵已經成為敏感的社會問題,居民很不滿、家長很頭疼、學校很無奈、警察很繁忙。因此,校車一方面對解決城市擁堵很有幫助;另一方面,無論是公共交通網絡不發達的鄉村還是城市,校車也成為學校爭奪生源的籌碼。
目前我國只有五省六地進行試點運營,且大部分試點地區集中在沿海地帶,而我國由于地域遼闊,各地及城鄉對校車的需求差別較大,故應擴大試點范圍并選取更多有代表性的試點地區,同時,應逐步更新專用校車,現在運行的28.5萬輛校車中,只有10%為專用校車。
袁桂林(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校車發展要尊重教育規律而不是經濟規律。我在最近10年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的變化,造成了農村孩子上學的路越來越遠,所以才產生了很多上學路上的安全隱患。建議:第一,在城市仍要堅持公交優先,依托傳統公交系統上學的模式不應該被打破,校車系統在城市應該起到填補城市公交空白的作用,而非替代公交系統。第二,在需求方面,校車立法應說清楚,特別是路面條件不具備時,不應該推廣校車。第三,《義務教育法》提出的就近入學的原則要堅持。第四,具有相關資質的駕駛員隊伍仍有空缺,需要填補。總之,要從立法入手,從多個系統銜接,統一來建設,尊重按教育規律來辦教育,而不是尊重市場經濟規律。
話題2、機遇,還是挑戰
吳曉光(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對于100萬輛的校車市場需求,我有著自己的看法,校車對車企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校車市場是政策性的市場,只有政策明朗后,才能知到需求到底有多大。以學生的保有量等推算100萬輛的市場需求不一定是真的需求。當然,宇通非常重視校車研發工作,投入超過40%的銷售收入進行校車研發,擁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并有校車零部件的開發能力。
郭武軍(保定長安客車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只有通過立法,加強監管,才能從根本上減少事故對學生的傷害。作為校車生產企業,長安客車倡議同行們通過校車增量,攤薄企業成本,更多地讓利于社會,更多地關注和參與到交通安全公益事業中來。長安在校車方面的理念是“關愛城鄉兒童,造孩子們坐得起的校車”,力求切合各地差異化需求實際,造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的校車,讓孩子們都有安全的校車可坐。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