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啟采購新局
【人工智能+政采新觀察】
編者按:國務院“人工智能+”行動方案的出臺,為政府采購領域注入了數智化變革的強勁動力。從“電子化”到“智能化”的躍遷,從需求定位、市場培育到交易流程再造,政府采購正迎來全方位、深層次的轉型機遇。為此,我們開設“人工智能+政采新觀察”專欄,匯聚政策解讀、學界洞見與企業實踐。在這里,您能探尋到AI在招投標執行、智能監管、糾紛解決中的流程變革,也能看到企業場景落地中的創新突破,以及行業共同面臨的技術兼容、數據安全、法律界定等現實挑戰。我們期待通過這些深度內容,為關注政府采購變革的各界人士搭建交流平臺,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府采購深度融合,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
“智”啟采購新局
——企業代表熱議“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政府采購生態
■ 本報記者 張明柳
政策“搭臺”企業“唱戲”
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份文件對AI在政務場景,尤其是公共資源招標投標活動中的應用規劃,點燃了企業界探索“AI+ 采購”的熱情。
“《意見》為企業送來了實實在在的‘商機禮包’,我們探索技術落地的方向感更足了。”煙臺摩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摩智)總經理劉忠偉的感慨,道出了眾多企業的心聲。在政策東風的吹拂下,企業紛紛結合自身技術與資源優勢,推動AI在采購與政務場景的應用從設想走向落地。
湖南百曉生企業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曉生)董事長夏博分析指出:“政務服務與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天生就是AI落地的‘沃土’——流程標準化、數據量大、覆蓋范圍廣,剛好契合AI的技術優勢。”如今,智能政務服務已形成“智能導辦精準對接需求、自動審批壓縮時限、視頻幫辦下沉服務、數據分析洞察趨勢、智能監管防患未然”的完整鏈條,多地智慧政務大廳的實踐早已證明其價值;而在采購領域,AI更像一位全流程“管家”,正拆解采購各環節的“堵點”。
博思數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人工智能在招投標領域的應用正在深刻重塑傳統采購監管與執行模式。在監管層面,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違法違規線索的智能挖掘,通過自動抓取異常交易數據、精準識別圍標、串標等風險特征,顯著增強監管穿透力和主動性,大幅提升監管效率與覆蓋面,切實保障采購流程的規范性與透明度。在采購執行環節,人工智能有效優化評審流程,減少人為因素導致的誤差,全面提升評審工作質量與效率。
從已落地的實踐案例中,更能清晰地看到AI在采購領域的應用方向。廣州希姆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希姆半導體)AI技術總監肖正宇介紹,公司已在黃埔政務服務大模型智能體、公共采購智能體協管平臺落地,并識別出多個具備高可行性的優先場景。今年4月,廣東省廣州市政府采購中心與希姆半導體聯手打造的“彩翼公共采購智能體協同管理平臺”正式上線,質疑處理、合規審查等智能體“各顯神通”,還開放第三方接入通道,形成一張覆蓋采購全鏈條的智能服務網。
百曉生集團的“AI標書精靈”,則成為企業投標的得力“助手”:靠自然語言處理和知識圖譜技術“吃透”招標要求,快速生成標準化標書;全流程可視化監控每一步進展,智能風險識別功能及時提醒潛在問題,大大降低廢標概率;開放架構還能打通電子政務系統的數據“關卡”。
摩智則聚焦監管領域,已在“四類”違法違規行為審查、行政裁決改革中“用活”AI,未來還計劃把風險預警場景納入智慧監管“版圖”。
落地還有“坎”要跨
盡管企業探索“AI+采購”的熱情高漲,但技術真正要嵌入政府采購流程時,仍有不少“攔路虎”。
首當其沖的是技術兼容性“鴻溝”。不少企業坦言,很多政務部門的信息系統早已“服役多年”,架構老舊,跟不上AI技術的“新步伐”。要讓兩者“牽手”,不僅要花大價錢升級改造,還得耗費大量時間調試——這對技術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一道難跨的坎,甚至可能被擋在政府采購智能化的大門外。
比技術更棘手的,是數據“頑疾”。“數據拿不全、用不順,就算AI模型再先進,也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忠偉的話點出了關鍵。一方面,采購數據分散在多個部門,有的不完整、有的格式亂、有的訪問難,直接拖慢AI分析的“腳步”;另一方面,采購與政務數據中藏著不少敏感信息,當前收集整理的規范性不足,不僅會讓算法效果“打折扣”,還可能引發數據泄露風險,損害公共利益和政府采購的公信力。
算力“不給力”和制度“空白”,也讓企業犯了難。肖正宇坦言,從芯片、操作系統到AI框架的自主可控鏈條,還存在不少兼容適配“卡點”;而政務與采購場景對數據安全要求極高,通用算力基礎設施根本滿足不了AI對實時性、穩定性的高要求。
更讓企業揪心的是制度“空白區”:AI在政府采購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確,要是智能評標出了爭議,該誰來負責?AI做出的決策,到底有沒有法律效力?這些問題沒答案,企業推進應用時難免“束手束腳”,生怕踩了“紅線”。
除此之外,人才缺口等難題也不容忽視。夏博表示,同時懂AI技術和政務、采購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一才難求”,直接制約技術落地。
產業合力破局迎“新機”
就在企業被技術、數據、制度等難題絆住腳時,產業端的龍頭企業主動“挺身而出”,針對行業“有算法無算力、有算力無調度、有場景無平臺”的核心痛點,用技術創新搭建起政府采購智能化的支撐“骨架”。
中科曙光總裁助理、智能計算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杜夏威告訴記者:“為確保‘人工智能+’行動的順利實施,我們必須擁有與之匹配的、能夠支撐全面智能原生的AI基礎設施,推動中國AI產業體系完備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資源優勢、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向國家智能優勢轉化。”為此,中科曙光從底層基礎設施發力,聯合2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依托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共同發布中國首個AI計算開放架構,將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向AI芯片、整機、大模型、應用等伙伴全面開放,旨在聯動AI產業鏈企業,從“算、存、網、電、冷、管、軟”單點突破走向集群創新。這相當于為“AI+采購”筑牢了堅實的“算力底座”,讓后續的場景應用有了依托。
浪潮則聚焦場景落地,構建起人工智能工廠(AI Factory)。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總工程師,浪潮云董事長肖雪介紹:“這個平臺能打通數據、設備與實驗研究的壁壘,讓先進的AI模型能快速適配政務場景。”
如今,隨著政策引導、產業支撐與企業實踐的同頻共振,政府采購智能化的路徑正愈發清晰。業內人士表示,盡管當前仍有挑戰,但可以預見,在各方合力下,AI終將突破瓶頸,推動政府采購邁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強公信力”的新階段,真正實現“智”啟采購新局的愿景。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