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戰士
【人世間】
另一種戰士
■ 白麗霞
那是一九四三年的秋天,天色向晚,鷓鴣聲聲,山風呼嘯。奶奶正欲掩門,忽聞遠處狗吠甚急,她側耳蹙眉。
這年月,狗一吠,肯定有事!
果然,兩人抬著一副擔架,踉踉蹌蹌地奔至門前。前面的是村長老王,后面跟著的,是一個穿灰布軍裝,累得幾近虛脫的年輕人。
“嬸子,快,快救人!”老王上氣不接下氣地說。
奶奶不語,只將門再推開些,教他們把擔架抬進來。煤油燈下,擔架上灰軍裝的年輕人渾身血污,氣息奄奄。
“鬼子查得太嚴了,我們繞了小道才……”那年輕戰士喘息未定,聲音里還帶著警惕。
奶奶讓他們把傷員放到炕上,又點火燒熱水,撕了干凈的白布條,又從柜底摸出個小瓷瓶——那是爺爺留下的刀瘡藥。奶奶一邊為傷員清洗傷口,一邊小心上藥,動作極輕極穩。
聽老王說,這傷員是抗聯戰士,姓陳,才十九歲,是在五十里外的朱家村掩護群眾轉移時負的傷。
自此,我家便多了個秘密。
那些日子,山里似乎格外寂靜,連鷓鴣都不大叫了。奶奶常望著遠山發怔,我則坐在窗臺上,時時留意外面的動靜,仿佛空氣中總繃著一根無形的弦,不知何時便會斷裂。有時夜半醒來,我見她還守在傷員身邊,就著微弱的油燈,給傷員換藥、擦身……
危險還是來了。那日下午,村口犬吠大作,雜沓的皮靴聲由遠及近。奶奶正在灶前煎藥,聞聲臉色一變,急示意我將藥藏起,又飛快將傷員挪至堆放雜物的暗柜中。剛收拾停當,門便被踹開了。
一個翻譯官帶著兩個端著明晃晃刺刀的日本兵闖了進來。翻譯官厲聲問奶奶可藏了八路軍,奶奶垂手立在屋地,神色平靜:“長官說笑了,這深山老林的,我們娘兒幾個過日子,哪里見過什么八路軍。”
那兩個日本兵狐疑地四下打量,刺刀在柴堆上、被子里亂捅。我的心跳如擂鼓,幾乎要蹦出胸腔,卻見奶奶順手從灶上端起一盤剛蒸好的紅薯,遞上前去,語氣恭順:“太君辛苦,吃點紅薯吧。”
日本兵厭煩地擺擺手,又在屋內轉了兩圈,終于悻悻而去。直到腳步聲遠去了,奶奶突然癱倒在地,一動不動。我發現她后背的棉襖,早已讓冷汗浸透了。
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傷員終于能勉強下地。他握著奶奶的手,眼圈泛紅,說不出話來。奶奶只拍拍他的手背,道:“好好養傷,養好了,回部隊,把鬼子趕走。”
傷員歸隊那日,天色未明,山霧濃重。奶奶塞給他一包干糧,又將自己納的一雙布鞋放進他懷里。他走出幾步,忽又折返,對著奶奶深深鞠了一躬。
傷員的身影消失在晨霧中,奶奶卻仍在門口佇立,山風拂起她鬢角的白發,那背影顯得格外瘦小,又格外堅韌。
多年后,我讀史書,見里面多記載著將軍的謀略、壯士的悲歌,卻鮮少提及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人。那些不曾上戰場,卻以無比的勇氣與慈心,在異常艱險的環境下,救死扶傷,堅守著民族的希望的人,他們是另一條戰線上的戰士,其功雖隱,其德實彰。
而今,又到九一八,奶奶墓木已拱,而青山依舊。每聞鷓鴣啼鳴,恍惚又見那個秋夜,她勇敢地打開家門,接納并照料抗聯傷員,奶奶的心里,藏著一個民族抵抗外辱、不屈不撓的魂靈。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