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術消費
【談古論今】
話術消費
■ 青絲
平日常用的一件小電器壞了,到商場想買一臺新的,卻發現價格普遍要貴兩三倍。銷售人員不斷對我進行游說,聲稱這是最新款產品,可以用Wi-Fi連線,手機遠距離遙控,以后即使人在外面也可以遠程遙控開機工作,回到家便能立即享受成果。
那舌燦蓮花的話術,換了其他人可能就被說動心了,但是我根本不想為了那些完全用不上的功能多花錢。想起一句玩笑話:哲學家做的事情就是讓人接受自己推出的概念和想法,和推銷員試圖說服他人購買商品一樣。網絡時代,讓人接受一個想法已不再是什么難事,許多人或許尚未明確自己的需求,卻已被琳瑯滿目的消費概念所包圍,這些精心包裝的誘惑讓人目不暇接,最終促使他們慷慨解囊。
如今幾乎每天都能接觸到各種話術,就連一雙襪子,一副鞋墊,也經常被扯上“納米”“離子”這些大詞。一些被力推的閱讀方式和演講,則以“量子”或“區塊鏈”為噱頭,還真把不少人唬住了。其實早在北宋,就流行過這樣的風氣。當時,南唐名匠李廷珪制作的墨錠在文人當中備受推崇,聲稱原料里摻入了珍珠、玉屑,質堅如玉,紋美如犀,售價高昂,被贊譽為墨中第一品。
不過,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卻不買賬,很不屑地寫了一篇《破墨癖說》,批駁這股浮華不實的風氣。他說,人們炒作李廷珪的一條墨就價值多少黃金,聲稱墨錠質地堅硬,邊緣鋒利得可以用來削東西,但削東西完全可以用刀,又何必用墨?還有人說墨錠掉入水里,即使過幾天再撈起來,也不會變朽,可是好端端一條墨,為何要放入水里浸泡幾天?還有人炒作李廷珪的墨可以保存上百年,但一條墨最多不過用兩三年,又何必保存百年以上?
李格非是清醒的,提醒人們須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選購物品,而不是讓思維跟隨著話術走,畢竟墨就是墨,是用來寫字的文具,即使加入了珍珠、玉屑,能削東西、泡水時間長,也根本沒有實際意義。相比起來,現代各種話術的套路要更為多樣,也更具有誘惑性,人們想要避免被話術忽悠,成為“智商稅”的貢獻者,也變得更難——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大量物質消費其實并不是源于真實需求,而是被各種話術刺激出來的消費。如各種“大酬賓”“購物節”,很多人自覺是撿到了便宜,至于買來的東西需不需要,適不適用,卻成了次要的考量。
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屢被人譏嘲詬病,認為沒什么用處,這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子。李格非的《破墨癖說》即使已歷時近千年,放到現代也依然可常讀常新,提醒人們回歸本心,避免被各種話術所消費,想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么。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