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學會“思考”
當汽車學會“思考”
——2025中國國際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展覽會現場直擊
■ 本報記者 付娟
日前,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5年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WICV)暨2025中國國際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展覽會在京閉幕。288家國內外知名整車、核心零部件企業和機構參加展會,展示了首發車型、關鍵零部件產品和新技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會上表示,中國已建成覆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完整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體系,大算力芯片、智能線控底盤實現批量上車,搭載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超60%,技術實力與市場規模同步領跑。
智能網聯技術的迭代,正深度重塑汽車產業格局,也推動汽車領域政府采購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轉型。多家參展車企加碼研發投入,以核心技術突破搶占行業先機,一場關于未來出行的變革在此展開。
整車競技:智駕升級與舒適體驗雙重突破
步入展覽區,各大車企攜旗艦車型集中亮相,智駕功能與乘坐體驗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問界展臺的M系列車型備受關注。作為大會官方用車,問界M9采用萬噸級一體化壓鑄技術,車身鋁合金體積占比達80%,將87個零部件集成為1個,大幅提升車輛的安全性與可靠性。問界M8搭載華為輔助駕駛系統,配備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等30個智能傳感器,支持高速/城市領航輔助駕駛、智能泊車、全向防碰撞預警4.0等功能,全方位保障出行安全。
長安汽車帶來新上市的長安啟源Q07,該車搭載智慧新藍鯨3.0動力系統、激光雷達,支持高階輔助駕駛,綜合續航可達1400公里。長安展臺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同一展臺的阿維塔系列車型:“這款阿維塔06有華為乾崑高階智駕、鴻蒙座艙4.0、寧德時代5C神行超充等技術加持,更受年輕消費者青睞。”
寶馬、傳祺、小鵬等品牌也各展所長。寶馬純電動i7搭載了第五代eDrive電驅系統,可實現650公里續航里程,智能魔毯空氣懸架能根據路況實時調節減震效果。傳祺M8乾崑版搭載自研的鉅浪混動2.0系統,配合華為智駕解決方案,第二排配備了航空級座椅,自帶通風、加熱、按摩功能,滿足商務接待與家庭出行場景需求。傳祺向往S9作為中大型純電SUV,采用800V高壓平臺,充電10分鐘可補充400公里續航,解決了用戶的里程焦慮。小鵬G7i車型搭載的XNGP 4.0系統,支持城市全場景點對點自動駕駛,其配備的雙Orin-X芯片算力達到508TOPS,確保智駕系統的流暢運行。“我們已在全國200多個城市開通了XNGP服務,用戶累計自動駕駛里程已突破10億公里。”小鵬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道。
從政府采購視角來看,新能源車型的低能耗、高安全性和智能管理功能成為關鍵考量。某公務用車采購負責人表示:“以往采購時關注車輛價格和基礎配置,現在我們更看重芯片、智駕系統等核心技術,L2+級智駕、新能源續航里程等指標都在核心評分體系中體現,既保障用車安全,也通過采購導向推動本土產業鏈升級。”
黑科技涌現:構建綠色智能生態
除整車外,各類創新技術集中亮相,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注入新動能。
北京現代EO純電車型主打“親民智能”,搭配L2+級智駕系統,續航里程達520公里。
北京汽車的北京40和北京30都配備了智能越野輔助系統,可輕松應對復雜路況。
吉利展臺的雷神醇氫EF電動技術汽車引發關注。該車可實現甲醇與汽油通過同一加注口,進入同一個燃料箱。“車主可以加注甲醇和汽油兩種燃料,按任意比例混合,系統能智能識別并精準控制有效燃燒,兼顧動力與清潔排放。”吉利創新中心工作人員陳昊告訴記者,目前吉利已在全國建成1000余個甲醇加注點,計劃在2027年底建成超過4000個。“吉利的綠色能源概念不僅局限于車輛本身,還構建了‘碳捕集—甲醇生產—運輸—加注—回收’的全產業鏈閉環,真正實現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長安汽車天樞智能底盤則通過三向六域等技術,打造“識險、避險、脫險”三大能力,結合天樞智能駕駛輔助的端到端交互式領航輔助,以及天樞智能座艙的感知、響應和互動,構建車內的智能化安全體系。比亞迪“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具備智能行車、智能泊車、主動安全等核心能力。“即使在暴雨、大霧等惡劣天氣下,它也能精準識別100米外的行人及障礙物。”比亞迪展臺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已搭載于比亞迪多款車型,能有效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東風集團的太極大模型,基于自主可控的AI技術體系全棧自研的企業級大模型,擁有超千億參數規模、超十億組智駕數據、超大算力集群等基礎數據,全面賦能智能產品、智能制造等全場景。北汽集團展示了元境智能網聯技術成果,其中,極狐全新阿爾法T5是北汽元境智駕面向大眾推出的首款產品,搭載全球首款量產艙駕一體架構,支持全場景自動領航輔助駕駛,將于10月底正式上市。
硬核支撐:芯片與通信筑牢發展底座
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底層技術創新,芯片與通信技術成為車企競爭的關鍵陣地。
芯馳科技展示智能座艙與智能車控芯片的產品及量產成果,其X9系列車規級芯片可同時支持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多場景需求;X10產品聚焦AI座艙,能滿足端側部署7B多模態大模型部署需求,確保大模型性能得到充分發揮。芯馳科技副總裁陳蜀杰表示,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芯片已成為承載生命與數據安全的核心。此外,智芯科技的車規級MCU芯片、黑芝麻的A1000Pro芯片也紛紛亮相,彰顯了我國在車規級芯片領域的突破。
中信科智聯的國產自主C-V2X全棧式解決方案獲多家車企關注,已與多家整車企業達成車載前裝項目合作,為智能網聯汽車從輔助駕駛向高階自動駕駛演進提供核心支撐。中信科智聯工作人員栗向濱介紹道,目前,中信科智聯的車路云一體化測試場解決方案已在天津、山東、江蘇蘇州與鹽城完成四大測試場的配套交付,并提供了國內首個智能網聯汽車移動測試系統,加速技術落地應用。
商用車領域的創新同樣令人矚目。卡爾動力展臺的L4級自動駕駛概念貨車,舍去了駕駛艙,可做到無人運載40噸貨物。“我們的L4級別自動駕駛車早已落地應用,采用‘領航車+無人駕駛編隊’模式,由一輛有人駕駛的領航車帶領2—5輛無人駕駛車組成編隊行駛。車型搭載的多傳感器融合系統,能精準識別道路標線、障礙物及交通信號,即使在礦區等復雜場景也能安全行駛。”卡爾動力展臺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在鄂爾多斯的智能零碳運力示范項目中,近300臺自動駕駛卡車負責電廠運煤等業務,有效降低了運輸成本。據了解,卡爾動力已獲得內蒙古首張自動駕駛重卡測試牌照,計劃明年將該模式推廣至全國10個礦區。
場景落地:車路云一體化加速商用進程
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需要技術、場景、政策三方協同推進,展會現場多項成果顯示,車路云一體化正加速走向實用。
作為行業首批布局VLA模型的人工智能企業,元戎啟行自研的VLA模型融合了視覺、語言與動作三大核心能力。元戎啟行今年8月發布的全新一代輔助駕駛平臺DeepRoute IO 2.0已達成5個定點合作項目,首批量產車即將進入市場。9月,其合作車型單月交付正式突破3萬輛,累計量產車輛交付量突破13萬輛。預計到2025年年底,將有超20萬輛搭載元戎啟行組合輔助駕駛方案的車輛實現量產交付。元戎啟行CEO周光表示,未來將開展Robotaxi業務,推動技術服務C端與B端場景,通過量產業務、Robotaxi業務和RoadAGI業務互相賦能,實現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
車路云一體化實踐與應用展區通過具身機器人+汽車動態演示,全景式呈現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階段性成果。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多個部門聯合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確定20個試點城市(聯合體)。數據顯示,2024年,20個試點城市(聯合體)共部署智慧公交車735輛、智慧乘用車3567輛、低速無人車1589輛、物流車943輛,在架構標準統一、基礎設施分級等方面成效初顯。
北京亦莊布設的北京“雙智”城市展區,展現了從機制、基礎、中樞到應用、運營五位一體的“雙智”城市新范式。在展廳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1000多輛自動駕駛車輛位置、速度等信息。通過路側設備和云端平臺的協同,車輛可提前500米獲取前方路況信息,區域內317個信控路口每日優化3.5萬次,平均通行速度提升15%。北京全市統一的云控平臺展示實現“車—路—云—網—圖”高度融合與協同能力,實現5類32項車路云一體化功能服務。同時,展區還展示了AI巡檢車、機器狗、無人艇等多智能體協同場景,呈現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深度融合的系統性解決方案。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表示,北京已構建起“車—路—云—網—圖”一體化的智能交通體系,亦莊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累計開放測試道路1600公里,實現了自動駕駛車輛的規模化運營。


本報擁有此文版權,若需轉載或復制,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標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LIZHENG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