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和代表委員“會診”網絡謠言
(兩會中國網事)用真相的“陽光”,驅除謠言的“霧霾”
——網民和代表委員“會診”網絡謠言
資料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唐春成/繪)
新華網北京3月11日電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謠言這顆“毒瘤”也由此滋生。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網絡謠言為什么難管控?謠言出現時,政府該怎么作為?代表委員和一些網民對此進行了“會診”。
僅靠自律難有考證
【網友聲音】新華網網友“一花一世界”說,現在網絡成了“謠言集散地”了,光去年就有“皮革奶粉死灰復燃”、“食用碘鹽能防核輻射”、“少林方丈嫖娼被抓”、“金庸逝世”等等網絡謠言,管管網絡謠言吧!
【代表委員評議】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法院副院長李漢宇說,由于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言的自由性和互聯網交流工具的多樣性,以及互聯網虛擬空間與現實空間的巨大差異性,造成網絡謠言難辨別、難追溯、難防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曉蘭說,目前針對網上虛假信息的管理尚缺乏長效機制,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手段管理網絡信息。
“互聯網牽涉到各方利益,僅靠相關方的自律難以保證網絡內容的真實性。”徐曉蘭說。
面對謠言不能回避
【網友聲音】網友“三界外id”說:為什么有謠言?你不說,其他人就說;其他人說,就會亂說。
【代表委員評議】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史貽云說,網絡謠言的產生,一方面固然有少數人別有用心和部分網民信謠傳謠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對一些事件的處理不透明,也給謠言提供了生存空間。
全國政協委員、欽州市政協教科文衛主任張小玲說,現在傳播廣的謠言多與收入差距、官員腐敗、官民沖突等話題有關,“問題不是老百姓不能分辨謠言,而是他們在事實真相不明確時,就可能選擇相信謠言。”
全國人大代表、遵義醫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束曉梅說,一有事故發生,一些部門第一反應通常是封鎖消息,但這樣往往會陷入被動境地。封鎖消息,謠言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面對謠言不能回避,堵不如疏,應在第一時間給予回應,讓公眾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到事情真相。俗話說,謠言止于真相。”束曉梅說。
網絡辟謠考驗智慧
【網友聲音】網友“qetuo”說,有些辟謠像是給謠言添油加料。
【代表委員評議】作為貴州省黔西南州州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陳鳴明在工作中會碰到一些處理網絡謠言的案例。他告訴記者,現在確實出現一種趨勢,在網絡上出現謠言時,政府部門或者專家學者出面辟謠,但并未明顯起到穩定人心的作用。
李漢宇委員說,這種現象與辟謠言辭含糊甚至自相矛盾等原因有關,主要是不能滿足急于知道真相的群眾的要求。首先,辟謠內容簡單,缺乏說服力,無助于謠言及時破除。其次,辟謠語言呆板冰冷,過于形式化,沒有貼近性及親和力,缺乏讓群眾信任的實際內容。
網民認為,一些部門仍然習慣于“我說你聽”“我說你信”的傳統思維,不適應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格局
“在思考如何制止謠言的同時,我們也許更應該思考,有關部門如何通過依法行政和公開透明,重塑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陳鳴明代表說。(“中國網事”記者婁辰、王新明、傅勇濤、南婷、吳小康)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