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共話汽車產業發展
看政策如何給力 聽代表委員心聲----
代表委員共話汽車產業發展
自主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總經理徐建一:一汽將通過自主創新提升核心技術掌控能力,實現轎車開發的全面自主化。
徐建一代表介紹說:“‘十二五’期間,一汽集團將圍繞強化品牌建設提升核心技術掌控能力,利用掌控的資源和成熟品牌,重點發展汽油機的節能環保技術,柴油機的節能環保技術,變速器的節能技術,電動轉向輕量化技術等,實現轎車開發的全面自主化,商用車自主研發國際化,使我們的自主乘用車國內領先,商用車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0年,我國汽車的產銷量均超過了1800萬輛,是名副其實的汽車生產大國、汽車消費大國,但還不能說是一個汽車強國。徐建一代表認為,我國的汽車產業如何從大向強邁進,實現從大向強的轉變,其中就涉及科學發展問題,涉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其中心環節就是自主創新。
政協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邵奇惠:自主創新不等同于技術創新。
邵奇惠表示,近年來,國家日益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十一五”規劃更是對此進行了進一步強調,要求企業通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打造具備真正競爭實力的中國產業,眾車企也紛紛表示要加大在自主創新領域的投入力度。邵奇惠委員認為,雖然企業都是創新的熱情支持者,但他們卻忽略了創新的價值衡量問題,用技術創新的概念代替了全面創新。
換言之,雖然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不遺余力,但自主創新并沒有被企業當做發展方針去理解,更多只是強調創新的技術領先性,而忽視創新的商業性和應用性,這使得當下的“創新”對企業、對社會都難有明顯的實際意義。
邵奇惠說:“創新并不是某個部門或者少數專家和科研人員的任務,而是企業全體人員共有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而且,現代創新也不能局限在一個企業內部,而是追求建立涵蓋方方面面的創新體系,實現網絡化的共同協作。”
衡量企業創新成果,并不是完全看投入了多少研究費用、擁有多少科研人員、開發出多少知識產權,企業能夠為自身、為社會提供多少商業價值,這才是標準。沒有商業效益的企業,無論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多大力度,投入得越多賠得也越多。(吳敏)
新能源
全國人大代表、遼寧曙光汽車集團董事長李進巔:建議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力推LNG汽車。
“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消耗燃料以兩位數比例逐年增長,汽車交通已成為我國成品油的主要消耗領域。
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決定了它是確保國家安全,保證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而大力發展LNG(液化天然氣)汽車,是改善能源結構,解決能源危機和汽車排放污染的最佳路徑。李進巔從發展LNG汽車對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性、有利長效節能環保、大幅提高社會綜合經濟效益、提高我國國際形象等高度,闡述了加快發展LNG汽車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能源結構不盡合理。據統計,2010年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費結構中,原煤占30%,天然氣占24%。而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原煤占70%,天然氣僅占4%,比世界平均低20個百分點。因此從能源結構發展的合理性及安全性來考慮,中國必將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實行 “少用煤,發展氣”的戰略。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提到,到2015年, 天然氣比重將達到8.3%。李進巔在建議中認為,使用天然氣替代燃油,是國家能源政策的要求,可為經濟發展與能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而LNG的使用是加快天然氣在汽車中使用的重要途徑。
汽車排放是空氣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城市公共交通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率”最大,尾汽排放污染將占空氣總量的30%左右,形勢十分嚴峻。李進巔算了一筆賬,在公共交通上使用LNG作為清潔能源,與燃油車相比,有害排放物降低約85%左右,綜合碳排放降低約95%左右,減排效果顯著,是現階段理想的替代燃料。(吳敏)
校車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鳳英:建議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青少年交通安全義務教育及配套體系。
建議聯動交通管理部門、社區,以及汽車廠商三方,對出于學齡期的青少年開展各種方式的交通安全教育,并將交通安全教育內容寫進義務教育,使之成為一項基本的教育義務,則可以在源頭上對交通事故的發生起到預防作用,以此構建和諧的汽車社會。
其中,在中小學普遍開展的應急避險演習科目中,加入“校車逃生”等科目。建議學校制定階段性交通安全教學方案,根據各年齡段展開不同層次、不同方式的交通教育工作。比如,將校車行進中遇到火災、車禍等突發事件時如何正確逃生及避險的知識進行推廣,在有校車的學校進行普及。
作為汽車制造商的長城汽車總裁將視角從造車本身,延伸到青少年的交通安全上來,并從各個相關方的角度提出改進意見,將汽車社會責任的外延無限延展,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青少年交通安全的和諧景象,令人向往。(徐麗紅)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