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窗玻璃能促進經濟增長嗎
祝青亭
一個小孩拿起石頭,打碎了商店的窗玻璃。做錯了事情的孩子跑掉了,商店老板自認倒霉,拿出一筆錢去買玻璃重新安好;這下,玻璃店有了生意,賺到了一筆小錢;玻璃店店主用這筆錢去面包店買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農民那里買進了一批面粉……
僅僅是一塊玻璃碎了,卻帶動了社會上的許多行業的發展,甚至創造了就業機會,這可真是壞事變成好事的絕佳案例!這個虛擬的案例正是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理論——破窗理論。
然而如果打碎玻璃真的能促進經濟發展,為什么各國政府不鼓勵所有市民集體上街,把所有的窗玻璃都打碎呢?如此一來,按照破窗理論,經濟將更快速地發展,GDP也將大幅度增加。
這荒唐的一幕并沒有出現,顯然說明這個理論肯定有問題、有漏洞。
讓我們回到玻璃打碎的那一刻,商店老板被迫花錢去買玻璃。一個關鍵的問題來了:假如這筆錢不用于買玻璃,他會怎么使用呢?
從整個經濟社會中看,如果商店老板那筆錢沒有用到買玻璃上,而是去買藥了,我們可以繼續書寫下面的連鎖反應:藥店老板賺錢了,用這筆錢去買了面包,面包店又有活干了;面包店老板又去農民那里買進了一批面粉……沒錯,玻璃被打碎了也好,沒打碎也罷,反正只要那筆錢花了出去,都會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
所以破窗理論不是經濟理論,而是一個經濟謬誤。這個謬誤的產生,大概和人們誤解了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有關。
在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蕭條時期,凱恩斯提出,為了振興世界經濟,政府必須行動起來,甚至親自牽頭和出錢,開展修公路、修水壩等大型項目。在經濟處于低谷的時候,政府如果能適時地用資金和項目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狀況將逐漸好轉。
凱恩斯甚至還開玩笑地說:“政府可以今天雇一批人,花錢讓他們挖一些大坑;第二天政府再雇一批人,花錢讓他們把大坑填上。”這樣,就業機會有了,人們手頭上也有了錢,經濟連鎖反應將讓各行各業都收益。
正是凱恩斯這句流傳甚廣的玩笑話誤導了人們,使人們以為只要發票子、上項目就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凱恩斯本人是不會把經濟如此簡單地理解的,他當年開出經濟“藥方”也是針對國家經濟危局使用的非常手段。當時各國政府對經濟危機十分恐懼,不敢花錢上項目,而凱恩斯的建議讓政府把“死錢”變成了“活錢”,用來振興經濟。
但是,非常時期的政策是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票子、上項目確實可以促進GDP數據的提升。但在打破窗玻璃的故事中,玻璃被打破的損失并不被計入到GDP中,而賣出玻璃、賣出面包、賣出面粉卻計入GDP統計中。這就是GDP的誤區,我們其實損失了玻璃,經濟蒙受了損失,但是計算GDP 后卻發現GDP因此而增長了。這不是笑話,各國政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都曾經片面追求GDP增長,也讓破窗理論大行其道,誆騙了公眾。
實際上,破窗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法國19世紀的經濟學家巴師夏恰恰是反對這個論調的。他給人們講述破窗故事,是為了說明生活中有許多看不見的成本,比如商店老板放棄給妻子買藥,就是被我們忽略了的成本。
巴師夏本人是把破窗理論當成謬誤來講的,而后來人不知為何卻把謬誤捧為至寶,幸虧人們的理性直覺阻礙了打碎玻璃的沖動,否則我們就要被瑟瑟寒風懲罰了。
(摘自《MBA智庫資訊》)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