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購法》頒布十周年特刊】十年見證之推動--責任的力量
從2008年10月起,本報對復印紙、移動硬盤、臺式計算機等部分協議供貨產品價格進行專項調查。
2011年7月,本報在天津市舉辦了現場業務觀摩研討會,對天津經驗及相關問題業務進行研討。
2011年10月,財政部加大對政府采購宣傳工作的培訓,在本報的努力下,第一期政采通訊員新聞培訓在京結業。
責任的力量
本報記者 張靜遠
媒體的責任是什么?美國的尼爾• 波茲曼在20世紀后半葉就感慨著媒體責任缺失,帶領人們娛樂至死;一些日本媒體人傷痛于二戰時候媒體責任沒能幫助政府改善行為;人民網總裁何加正一再強調媒體應當具有嚴肅性、負有社會責任感。
對于《中國政府采購報》而言,它的責任早在其前身《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以下簡稱《周刊》)時就已經明確:“要將推動政府采購制度發展、發出權威媒體聲音視為己任。”
投標路的清道夫
2003年1月17日,《周刊》頭版全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什么阻斷了投標路》的文章,引起業界強烈反響,并催生了一份重要地方文件的出臺。
事情起因:2家供應商向本報反映,河北省農業廳信息化建設項目采購中設置技術壁壘。為此,本報特派記者前去河北省了解情況。
這篇專題文章讓原本藏于深處的標書設置技術壁壘、直接授權書、涉外采購等一系列問題都浮出了水面。隨后,本報發起了全國各地的政府采購監管部門、集中采購機構與采購人單位的大討論。
針對此事,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專門給本報來函,說明了事件的處理結果,并印發《河北省聘請專家論證政府采購招標文件管理辦法(試行)》,要求今后河北省各級采購中心、政府采購業務代理機構編制的招標文件,在向政府采購辦備案之前先組織專家論證,以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協議供貨價格考問
“政府采購只買貴的,不買對的。”政府采購時常被這樣詬病,究其病灶,主要落在協議供貨這種特殊的采購模式上。
為摸清協議供貨的市場行情,《周刊》對移動硬盤等不同的協議供貨產品進行了調查。針對臺式計算機這塊采購量大、技術復雜的“硬骨頭”,《周刊》專門進行了二次調查,調查發現作為通用物資采購,各家采購的技術參數差異較大,發現抽樣產品中最高價與最低價價格差別達到1650元。
在這場調查結束后,《中國政府采購報》繼續追蹤協議供貨價格問題,并推出了目前在業內頗具威望的中關村價格指數。
重案追蹤
2011年年末,一篇題為《海口:“五無”企業緣何贏得590萬采購大單?》的文章讓業界沸騰。而報社的編輯們看到這篇報道時卻異常冷靜。他們對這個事件進行了冷思考熱處理:首先派記者第一時間采訪到事件當事人,了解事情真相,刊發文章對事件進行深度剖析,隨后連續4篇深度探討文章,辨明了聯合體投標、供應商身份驗明、信息公示以及綜合評標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與誤讀,向公眾表明了聯合體投標拒絕被利用的鮮明立場。
已經伴隨政府采購事業走過2個春秋的《政府采購報》,還將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推動政府采購事業不斷走向新的高度。
【鏈接】
●2003年1月,《什么阻斷了投標路》專題文章,揭露標書設置技術壁壘等問題,并引起地方政府重視并出臺相關政策。
●2008年10月,為摸清協議供貨的市場行情,《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對移動硬盤等不同的協議供貨產品進行調查。
●2010年底,對湖南省文化廳鄉鎮文化站群眾文化活動設備采購項目實名舉報事件進行跟蹤報道。
●2011年年末,對海口“五無”企業贏得590萬元采購大單事件進行深度剖析。
責任編輯:
點擊排行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中”字頭的專業報紙——《中國政府采購報》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刊!
《中國政府采購報》由中國財經報社主辦,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媒體,服務政府采購改革,支持政府采購事業,推動政府采購發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中國政府采購報》的重大使命。
《中國政府采購報》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一路同行12年的《中國財經報?政府采購周刊》。《中國政府采購報》以專業的水準、豐富的資訊、及時的報道、權威的影響,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展事業的脈搏與動向。
《中國政府采購報》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精美彩色印刷;每周二、周五出版,每期8個版,全年訂價276元,每月定價23元,每季定價69元。零售每份3元。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可以破月、破季訂閱。
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
訂閱方式:郵局訂閱(請到當地郵局直接訂閱)